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千百年來,我國歷史上涌現了大量詩詞名家,他們創(chuàng)作的詩詞題材廣泛、影響深遠,他們的名篇名作穿越千年,散發(fā)出奪目的光芒。本書選取了我國歷史上的十位詩詞名家,包括高適、杜甫、岑參、白居易、李賀、杜牧、李商隱、楊萬里、陸游、范成大,將他們的人生經歷、創(chuàng)作歷程用漫畫繪制出來,并對他們的詩詞名篇加
本書匯集了在舉國抗疫斗爭中,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創(chuàng)新設計產業(yè)戰(zhàn)略聯(lián)盟設計教育工作委員會引導廣大設計專業(yè)師生開展的“眾志成城設計抗疫作品征集活動”的優(yōu)秀作品,反映了全國設計學人響應國家號召,貫徹“健康中國2030國家發(fā)展規(guī)劃”精神,以大愛無疆之心及崇高的責任感投身戰(zhàn)疫,以科學知識、藝術設計智慧創(chuàng)
對于古代人類在生活習俗和詩歌藝術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生命意識,聞一多從新的角度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透視,其學術研究方式既繼承了清代以來的樸學之傳統(tǒng),又借鑒了當時西方的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本書從文化闡釋批評角度,對聞一多的原始思維的象征性、原始巫術的情感性、原始圖騰崇拜的想象性,以及文化闡釋批評下的神話、古代人類的
游記散文對于旅行行為活動的書寫,并不僅僅是一項個體的文學行為,也呈現為一種文化癥候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特性。本書以探討1919-1949這30年游記散文在中國文化轉型、民族動蕩、社會變遷的歷史語境中呈現出的現代性特征為宗旨,從社會歷史形態(tài)的更迭、旅行經驗與旅行功能本身的變化以及散文形式的現代嬗變這三大視角出發(fā),深入剖析現代游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關于“翻譯文學”的導論性、原理性著作,其目的是為中國的翻譯文學建立一個說明、詮釋的系統(tǒng),梳理、整合并嘗試建立中國翻譯文學的本體理論。它以中國翻譯文學文本為感性材料,以中國文學翻譯家的經驗體會和理論主張為基本資源,以概念論、特征論、功用論、發(fā)展論、方法論、方式論、原則標準論、審美理想論、鑒賞批評
本書在“譯文學本體論”的層面上創(chuàng)制了一整套學科概念,提供了譯文分析、譯文評價的一系列角度與方法;又在“譯文學關聯(lián)論”的層面上闡述了“譯文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論述了“譯文學”的學科屬性及學術功能。由“本體論”和“關聯(lián)論”而完成了“譯文學”概念提煉與體系建構,形成了翻譯文學新的理論形態(tài)與研究范型。
本書以博考原始材料為基礎,以傳記文學的表現手法,聚焦講述錢學森為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而奮斗的故事。在故事里,有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教育等領域做出的杰出貢獻;在故事里,有他勇于自我錘煉和敢于自我突破的心路歷程;在故事里,有他在上下求索過程中堅守知行合一的治學方法;在故事里,有他不斷繪制個人思想坐標和構建個人思想體系
本書包含《澗泉集》和《澗泉日記》兩部著作,其中,《澗泉集》二十卷主要是韓淲自己的詩集,題材較爲廣泛,主要涉及宦游行旅、山水田園、詠物言志、酬唱交游等內容!稘救沼洝啡碇饕琼n淲自己對宋朝歷史、文學的片段記録和經史考證的學術性筆記,以及他對一些人物的品評,可補史傳之缺,對後世研究宋代歷史和文學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為美國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唐·德里羅在其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始終關注美國歷史上的標志性事件,稱得上是戰(zhàn)后美國的“記錄者”。本書以文化記憶研究為理論框架,對德里羅的4部代表性作品進行深入的解讀,聚焦這些作品在再現歷史、喚起回憶、重構文化記憶等方面的獨特價值。本書為解讀德里羅的小說作品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視角
“文學性”是當代西方文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關鍵詞,其內涵和意義由文學理論范式決定。語言學范式中,文學性是文本固有的和內在的特性,表現為語法、技法、形式或結構等客觀層面,F象學范式中,文學性指文學的意向性,是一種主觀建構的產物。修辭學范式中,文學性指修辭性,內在于文本之中,決定著文本和閱讀的意義。文化學范式中,文學性指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