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歐亞溫帶草原東緣生態(tài)樣帶為研究平臺,沿樣帶由南到北選擇了5個樣點,以樣點上未放牧與放牧成對草原樣地為研究對象,采用野外調查取樣及室內控制溫度培養(yǎng)法,開展歐亞溫帶典型草原土壤碳氮礦化作用研究,并結合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質以及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特征數據,分析未放牧與放牧草地土壤碳氮礦化作用與植被、土壤、微生物的關系,
本書由“中國大棚西瓜之鄉(xiāng)”浙江省溫嶺市從事西瓜科研、推廣、生產的一線從業(yè)人員根據多年科研成果和生產實踐經驗編寫。全書圍繞設施西瓜高效、優(yōu)質、安全的生產目標,重點介紹了設施西瓜優(yōu)良品種、設施西瓜育苗和栽培技術、設施西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設施西瓜采收和采后處理技術等,并闡述了工廠化育苗、肥水一體化、平衡施肥、長季節(jié)栽培、
本書系統(tǒng)介紹了鴨的解剖與生物學特性、鴨病綜合防控措施、鴨病診斷技術、鴨傳染病、鴨寄生蟲病、鴨代謝病、鴨中毒病、鴨普通病的病原(病因)、流行特點、癥狀、病理變化、診斷、類癥鑒別、預防和治療措施。全書含有幅高清圖片,具有圖像清晰、直觀易懂、文字簡練、系統(tǒng)性與科學性強、緊密聯(lián)系實際等特點,可讓讀者“看圖識病,識病能治”,以達
本書針對我國柑橘產前、產中和產后等環(huán)節(jié),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以便教學、科研和生產人員進行實際操作,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和實用性,本書共分為七章,分別以國內外設施柑橘生產情況及柑橘主要栽培品種,柑橘苗木繁育,柑橘園的建立,柑橘土、肥和水管理,柑橘整形修剪,柑橘病蟲害防治,采收與儲藏為主題進行闡述,與以前專著或是科普讀物不同的
本書在對黃河中下游及其河口漁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調查的基礎上,綜合分析了黃河中下游及河口的理化環(huán)境、生物環(huán)境、基礎餌料、漁業(yè)資源結構及主要經濟種類的分布和生物學特征,分析了黃河流域的珍稀瀕危種類,在此基礎上開展了魚類資源評估,并針對區(qū)域特點,提出了該區(qū)域的漁業(yè)資源管理措施及手段。
不育控制是害鼠防治的新途徑,通過降低害鼠的生育率控制種群增長。本書涵蓋了國內外害鼠不育控制模型研究的主要成果,共分為7章:主要包括鼠類的基本特征、不育控制機理及實驗研究進展、不育控制下的單種群模型、不育控制下的多種群模型、具有尺度結構的**控制模型、不育控制的模擬模型等。
本書主要展示了在四川市場上常見的野生食用菌資源,雖未能全面囊括四川地區(qū)可食藥用的真菌種類,但“窺一斑而知全豹”,讀者可透過本書對四川豐富的野生食用菌物種多樣性有較為客觀的認識。本書分為兩章。第一章,對四川地理、氣候和植被概況、四川食用菌資源狀況等做了簡要介紹。第二章,對四川市場上可見的野生食用蕈菌物種資源進行了詳細介紹
本書是對“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肥料養(yǎng)分推薦方法與限量標準”研究成果的系統(tǒng)梳理和總結,主要內容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果樹基于產量反應和農學效率的養(yǎng)分推薦方法與限量標準,區(qū)域尺度養(yǎng)分推薦方法與限量標準,有機肥料替代化學養(yǎng)分機制,秸稈還田養(yǎng)分高效利用機制,養(yǎng)分互作促進氮磷利用的機制,主要作物化肥減施增效技術
以浙江大學“土壤污染過程與修復原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負責人徐建明教授及11位骨干教師為主撰寫了《土壤學進展(第二卷)》一書,內容涉及土壤有機污染過程與機理、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與健康風險評估、土壤養(yǎng)分水分循環(huán)與微生物生態(tài)等,共12章,每章均為作者所在領域的研究成果及國內外研究進展與展望,內容豐富,成果豐碩。
山核桃是我國特有的優(yōu)質干果和木本油料樹種,天然分布于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區(qū)!渡胶颂伊值赝寥郎鷳B(tài)過程及調控》以山核桃林地土壤養(yǎng)分時空變化為主線,重點闡述了山核桃林地土壤肥力的時空格局及影響因素、土壤有機碳與經營年限、土壤肥力與林地轉化、土壤質量與生草栽培、土壤養(yǎng)分流失與施肥、土壤溫室氣體排放與人為經營、土壤管理與果實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