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國電影的現(xiàn)代主義(1922-1937電影美學)》從“電影性”的角度探索中國電影學派美學理論框架的路徑,以現(xiàn)存從1922年到1937年間的上海出品的有影像資料傳世的中國早期電影為研究對象,探索意識形態(tài)、美學和工業(yè)及技術的存在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由此出發(fā),《早期中國電影的現(xiàn)代主義(1922-1937電影美學)》也可
本書基于對“獨立動畫”的一般界定而展開,分析獨立動畫如何通過媒介實驗與多層面批判確立自身,一方面與以好萊塢動畫為代表的主流動畫進行互動和對話,另一方面也由此拉開與主流動畫創(chuàng)作模式的距離,雙方都在這種動態(tài)關系中調試著各自的形式和風格。本書主要創(chuàng)新點在于通過重新審視對動畫以及獨立動畫的界定,對動畫本體論進行創(chuàng)新性探討;也嘗
《譯制藝術導論/博士生導師學術文庫》共八章,包括四個主題,分別論述譯制藝術的基本屬性、本體特征、視聽品格以及媒介形態(tài)。第一單元兩章,從縱橫兩個視角界定我國譯制藝術的歷史發(fā)展和文化屬性,形成關于譯制藝術的基本認識。第二單元兩章,是《譯制藝術導論/博士生導師學術文庫》的核心,重點論述譯制過程中“譯”的本體特征和“制”的藝術
《想象的救贖:香港武俠電影的敘事演變與文化轉型(1949-1997)/光明社科文庫》以敘事演變和文化轉型為關鍵詞,將電影敘事和文化研究關聯(lián)起來,以回答1949~1997年間的當代香港武俠電影在中國武俠電影作為類型片發(fā)展史上的地位,作為香港文化之重要成員在香港文化變遷中的意義這兩個問題為核心目標,選題新穎且富有現(xiàn)實意義。
本書圍繞電視劇項目價值評估這個核心課題,以問題為導向,構建電視劇項目投融資價值評估指標體系,找到電視劇項目中所有的影響投融資價值的因素,并針對這些因素進行研究,以量化模型、專業(yè)解析、理性判斷等方式,形成對電視劇價值評估、制作過程、項目管理的理性認知,引入電視劇項目的金融保險體系、風控評估體系、專業(yè)管理體系等方案,最大限
本書是一部電影研究專著。書中既有電影藝術基礎知識的梳理和總結,亦有個人的批評與思考,特別是抓住山西地方文化的精神脈絡,由此出發(fā),思考電影,實踐和探究影視教學理念和方法,力求達到一定的理論深度和一定的實踐參考價值。這是當下中國電影文化發(fā)展的基本局面,而這一局面本身就是產業(yè)發(fā)展與觀眾需求之間辯證關系的直接表現(xiàn)。
《他山之石:國外影視課堂教學啟示錄/光明社科文庫》有幾個特點:一,跨越時間、地域、媒介的界限,將中國、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幾十年內出品的電影結合在一起,相互對比,跳出了舊有的常見的教學改革的套路,獨辟蹊徑。二,操作性強,參考價值高。通過觀看電影,可以令人信服地描述教學過程,服務教學。參考成熟而領先的教學行為,有助于教
本書采用比較歷史分析與文本分析的手法,化繁為簡,分析社會歷史背景與電影文本改編之間的關聯(lián)。書中以五部改編自北朝民歌《木蘭詩》的《花木蘭》電影入手,著眼其各自的社會歷史背景與其由形到神的電影改編之間的互動,以此為契機揭示過往百年來不同時期社會焦點的變遷,點明歷史故事片反映并推動時代、推動傳統(tǒng)的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揭示不同時期的
本書是一部探討“魯劇”傳播與鑒賞的著作。全書約有23萬字,分“傳播篇”與“鑒賞篇”兩部分。在“傳播篇”,作者梳理了當前國內外對“魯劇”的研究現(xiàn)狀、“魯劇”的發(fā)展演變史。另外,從受眾、藝術的邏輯性和現(xiàn)實基礎等研究分析了“魯劇”傳播的創(chuàng)新路徑。在“鑒賞篇”,作者對“魯劇”進行了全面的藝術與審美分析。從悲壯美學、性別視野、鏡
20世紀90年代以及世紀之交,以《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一脫到底》《諾丁山》《真愛至上》為代表的一批英國喜劇電影獲得了商業(yè)和口碑上的雙豐收,并且成功走向世界。本書試圖以對這批電影的分析來回答一個貫穿始終的問題:以喜劇電影為代表的流行電影是否有成為文化標簽的可能和優(yōu)勢?這個問題既來自一種文化間的觀察,也來自一種“全球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