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著是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俄羅斯反烏托邦文學研究》的結項成果,列入俄羅斯學?東部系列。全書共分十二章。在第1、2、3、4、5章中,作者首先對俄羅斯反烏托邦文學的思想譜系進行了全面的描述,確定了該體裁所具有的獨特思想內(nèi)涵和詩學特質(zhì),確定了反烏托邦文學的三個源流,并對這三個源流進行了深度分析;其次,對白銀時代的、20世
王又樸,清代學者、文人。字從先,號介山,天津人,雍正癸卯(1723)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未散館,受吏部主事,出為河南分司。曾署泰州通判,池州、徽州知府,政有惠聲。治經(jīng)精《易》學。師事方苞,受古文法,方苞嘗為說《史記》蕭、曹兩《世家》以為之概,并贊又樸文“識高筆健,義法直追古人”。王又樸一生著述宏富,著有《易翼述信》《
《中國詩歌研究》是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所創(chuàng)辦的大型學術叢刊,內(nèi)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詩歌研究。自創(chuàng)刊號起,先后設置有中國古代詩歌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研究、中國詩歌理論研究、中國少數(shù)民族詩歌研究、當代海外華人詩歌研究及中西比較詩學研究、詩學史及詩學文獻研究、青年論壇等欄目。其中詩學史及詩學文獻研究、青年論壇,為特色欄目
本輯共載論文18篇,論題涉百年新詩流變、中國古代詩學、中西詩學比較、詩學與佛學的聯(lián)系等多個方面。其一,既從宏觀視角發(fā)現(xiàn)20世紀的中國先鋒詩歌和邊緣的生存狀態(tài)相連,又從微觀視角深入特定歷史時段的詩歌現(xiàn)場,對其相關特質(zhì)等展開論述,在一個個具體的問題上實現(xiàn)了定向解讀和理論拓容。其二,延請張培鋒教授主持了“詩學與佛學”專題,闡
本書是從洪子誠先生的十余部學術著作及其他發(fā)表的文章中精選出的27篇組成,力求以簡約濃縮的方式較為全面地呈現(xiàn)洪先生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的精華部分。本書以三個專輯的形式,突出他有最有代表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凸顯他為當代文學研究提供的重要議題、思路、方法和范疇,也嘗試呈現(xiàn)他在不同研究階段以不同的方式對相關議題做出的思考推進。
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集體項目“當代外國文學紀事”的子項目,本書是在2013年結項的在線版/光盤版“當代外國文學紀事”中“當代美國文學紀事”的基礎上修訂增補而成。按照思想境界和藝術造詣并重的原則,本書從卷帙浩繁的當代美國文學中挑選出66位作家(小說家45位、劇作家11位、詩人10位)及其70部代表作(小說48部、戲劇11
在中國,許多古老的城市都有層層疊疊的文化、文學與歷史積淀,它們與古跡、建筑、街道、居民等景觀、日常生活一起,構成了一個城市特有的精神特征和外觀特色。"城市文學地圖系列"選取南京、蘇州、杭州、成都這四個城市,將個中古跡、景點或典故拈取出來,賞析和探討它們在歷來文學文本中所呈現(xiàn)的種種形態(tài)及世事變遷,從而
本書以華茲華斯作品的重要部分——敘事詩——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其中的當代鄉(xiāng)村、對詩人自我的敘述、古典與中世紀世界,梳理了華茲華斯在幾個面向構筑的理想世界,但這些理想世界都是不純正的,脆弱的,有裂隙的。敘事詩是華茲華斯作品中較少被學界作為一個整體而研究的部分,本書從敘事詩這一入口出發(fā),凸顯了華茲華斯與拜倫式典型浪漫主義之間
本書輯錄早期北京大學開設“中國文學史”課程的講義三種,即林傳甲的《中國文學史》、朱希祖的《中國文學史要略》以及吳梅的《中國文學史》,感性而全面地呈現(xiàn)出20世紀初出現(xiàn)的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文學史以及首開文學史教學的北京大學的風貌。此次影印刊行,林傳甲《中國文學史》選擇的是1910年武林謀新室的校正本(1914年六版);朱希
本書脫胎自北大中文系招牌課――“中國現(xiàn)代文學名著研究”的講稿。在這門課的講臺上,既有教齡數(shù)十載、造詣深厚的名家,也有初出茅廬、思想新銳的年輕學人;每人雖然只講一次,但可以根據(jù)各自的專長,選擇最拿手的題目,展示自己研究的精華。學生們也可在一門課上大開眼界,領略不同的授課風格、治學理路,與中文系幾代名家近距離接觸,感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