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煙云》是隨筆散文集,共分五輯。主題分別為歲月印痕、凡塵清唱、優(yōu)雅老去、節(jié)氣之美、記住鄉(xiāng)愁。均為作者的即時、即性之作,作者隨手擷取、記錄下生活的片段,抒發(fā)小小的體驗與感悟,記述人間的煙火氣,還有日常之美,以及生活之美。
長篇報告文學《泰山脊梁》運用紀實的筆法,通過一系列感人的事例和鮮活的細節(jié),傾情書寫了全國勞動模范、齊魯時代楷模、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qū)大陡山村原黨支部書記蘇慶亮同志三次放棄機關工作,帶領群眾二十一年如一日治窮致富,發(fā)展經濟,把全鄉(xiāng)聞名的貧窮落后村,建設成全國文明村的奮斗歷程,成功塑造了蘇慶亮這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
《生命的心燈》通過與母親一起從過去艱難貧苦到現在幸福美好生活的回憶,以及年邁母親養(yǎng)老生活的點滴記錄,對生命的意義和人性的本質進行了追問和反思,詮釋了一位好母親,承載了好品德,承載了好家教,承載了好家風;感恩母親,給予生命,賦予教養(yǎng),賜予智慧。
<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詩歌和散文。作者感恩時代賦予的幸福生活,將工作和生活中的見聞以及感想用文字梳理、編織成一首首跳躍的音符。文章內容質樸,情感真實,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較強的感染力,能引起讀者對生活、對自然、對親情的關注和共鳴。
本書試圖將黃人《中國文學史》、林傳甲《中國文學史》、來裕恂《中國文學史稿》等20世紀初期編纂的中國文學史置于彼時文治背景下,考察20世紀初期的中國文學史編纂如何借用“文學史”框架梳理歷代文學的衍變,如何藉此尋求中國文學史的編纂與傳統(tǒng)學術、西學知識的有效銜接。尤其是,著重探討20世紀初期的中國文學史編纂與近代學制改革、學
《康熙時期中朝詩歌交流系年:1682-1702>時間范圍以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為上限,康熙四十一年(1702)為下限,歷時21年,收錄《燕行錄》作品39種,以康熙時期中朝詩歌交流本事及創(chuàng)作時間為重點考察內容,通過對以使臣為媒介的中朝詩歌交流實況的系統(tǒng)考察,透視清代中朝文化交流風貌。本書所言“朝鮮”,指朝鮮半
這是一本繼承中國傳統(tǒng)摘句批評的傳統(tǒng),以唐宋詩歌名句來透視中國文化精神的鑒賞書。強調中國人的靈性表現。“一草一木棲神靈”(唐·沈期《范山人畫山水歌》),一草一木都有生氣,中國的畫論、山水論都講到人與自然之間深切的纏綿的感情,有相通的價值,相通的赤子之心。這也就是中國的詩歌智慧。唐人這種魅的世界,創(chuàng)造了一種人與自然之間生命
本書研究中國新詩傳播接受與經典化,既梳理中國新詩傳播接受之歷史,以文獻呈現新詩傳播接受之特點,又深入論證傳播接受與經典化之關系;既研究新詩批評和選本塑造經典之特點,又對新詩史著作敘述、指認新詩經典的歷史過程進行梳理、論證,由此總結新詩經典化特點、規(guī)律,反思新詩創(chuàng)作。本書歷史梳理與理論思考相結合,是該領域重要專著。
本書選取了《陶淵明集》中的精華部分,分為原文、注釋、譯文及賞析等板塊,方便愛好國學的讀者閱讀及理解。
《威廉·布萊克詩歌譯評》翻譯、評析了66首布萊克的詩歌(《詩的描述》19首,《天真之歌》19首,《經驗之歌》26首,《手稿詩選》2首)。每首詩附有英文原文,對其中的難詞作了注釋。除了對這66首詩進行了翻譯及深入評析之外,還對每首詩的幾種中文譯文簡要地進行了比較,指出其短長、優(yōu)劣。在書末,精選了布萊克本人為其《天真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