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素慶,女,1977年生,云南瑞麗人,文學博士。先后畢業(yè)于云南民族大學中文系、云南大學中文系民俗學專業(yè)。2008—2012年就讀華東師范大學,師從陳勤建先生攻讀文藝民俗學專業(yè),獲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在云南民族大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學、少數(shù)民族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學。曾在《宗教學研究》、《民族文學研究》、《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文化遺產(chǎn)》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
引論原生態(tài):朝向當下少數(shù)民族民歌田野的視角
一 問題提出與研究對象的選擇
二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三 相關研究綜述
四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第一章 “原生態(tài)”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地方民族文化重建的一個契機
第一節(jié) “原生態(tài)”——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浪漫
第二節(jié) 論爭與啟示——各學科論域中的“原生態(tài)”
第三節(jié) “原生態(tài)”的國情語境與本土理論構擬的意義
第四節(jié) 學術與生活的對話——民俗學視野下“原生態(tài)”的個案分析
第五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還是“原生態(tài)”
小結
第二章 印象:眾聲紛紜的石寶山歌會
第一節(jié) 印象之云南·大理·劍川
第二節(jié) 印象之石寶山石窟
第三節(jié) 印象之石寶山歌會
第四節(jié) 印象之大理白族民歌·劍川白曲·山花
小結
第三章 民問表述與現(xiàn)實訴求:被規(guī)訓的石寶山歌會
第一節(jié) 民間的表述:石寶山歌會起源傳說
第二節(jié) 作為現(xiàn)實訴求的石寶山朝山會
第三節(jié) 新中國成立后石寶山朝山歌會的發(fā)展
第四節(jié) 被規(guī)訓的節(jié)日——官辦歌會節(jié)(1999—2009)概況
小結。
第四章 現(xiàn)象:朝向當下田野的石寶山歌會調查
第一節(jié) 原生態(tài)歌會調查之一——2010年石寶山歌會調查筆記
第二節(jié) 白曲現(xiàn)場對唱實例之一——2010年歌會白曲試析
第三節(jié) 原生態(tài)歌會調查之二——2011年石寶山歌會調查筆記
第四節(jié) 白曲現(xiàn)場對唱實例之二——2011年歌會白曲試析
第五節(jié) 基于民眾主體價值認同的石寶山朝山歌會的原生態(tài)概貌
小結
第五章 生活相:劍川白族民俗生活世界中的歌與會
第一節(jié) 歌會、歌手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第二節(jié) 劍川其他民間節(jié) 日與石寶山歌會節(jié) 比較
第三節(jié) “他者的傾訴”——石龍村民李絢金日記
第四節(jié) 生活相——村落日常生活中的活態(tài)白曲
小結
第六章 作為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精品的劍川白曲
第一節(jié) 白曲藝術類型概述
第二節(jié) 多媒體技術下的白曲經(jīng)典演繹與新編創(chuàng)白曲
第三節(jié) 當前活躍的新生代民間歌手及其相關演唱活動
第四節(jié) “曲仙”蘇貴及其當代創(chuàng)作
小結
第七章 朝向當下生活場的原生本真: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石寶山歌會
第一節(jié) “幻象”原生態(tài)與學術話語的“脫域”
第二節(jié) 朝向當下田野的原生本真: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石寶山歌會
第三節(jié) 新時政下的白曲傳承生態(tài):劍川中小學“撤點并!焙汀鞍渍Z學校”
附文化變遷的邏輯——以被復興的“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集市沙溪寺登街”為例
小結
附錄一 云南省劍川縣石寶山歌會位置圖、地理環(huán)境形貌圖
附錄二 劍川縣人民政府關于石寶山歌會節(jié) 安排情況一覽表(1999—2009)
附錄三 2010年、2011年石寶山歌會部分現(xiàn)場對唱實錄、部分白曲漢字型白文記錄
參考文獻
出版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