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料新發(fā)現(xiàn):中國與蘇東關系(中國社會科學論壇文集)(GG)
定 價:96 元
叢書名:中國社會科學論壇文集
當前圖書已被 1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黃立茀
- 出版時間:2014/10/1
- ISBN:9787516148242
- 出 版 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D829.51
- 頁碼:469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K
《新史料新發(fā)現(xiàn):中國與蘇東關系》是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論壇:“新史料?新發(fā)現(xiàn):中國與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關系”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最終研究成果。論文集秉承本次國際研討會的主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充分利用新解密的歷史檔案,對中國與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關系中的重大事件、研究薄弱的問題、有爭議的問題,提出新的解讀,總結社會主義國家處理相互關系的經(jīng)驗教訓和規(guī)律。該論文集學術準備充分,其研究成果以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為基礎:2010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立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與匈牙利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簽署協(xié)議,對中國與蘇聯(lián)和東歐關系進行國際合作研究。
致辭
鑒往知來
老視角,新話題:從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角度看中國與蘇聯(lián)和
東歐國家關系
歷史與現(xiàn)實的重大課題
以學者的方式解讀史料、研究問題
第一部分國際會議論文
第一篇中蘇關系的再探討
中蘇論戰(zhàn)與中蘇國家關系
中共黨史研究中的中蘇關系
——以《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二卷的編纂為例
論冷戰(zhàn)時期蘇聯(lián)與東歐關系中的中國因素(1949一1989)
總結歷史,面向未來
——對中蘇關系正常化的幾點再認識
戈爾巴喬夫在中蘇關系正;械淖饔
第二篇中國與東歐國家的關系:中國學者的研究
東歐國家蘇聯(lián)模式化中的中國因素
對中國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適用于社會主義陣營關系的
歷史考察
中國對匈牙利事件的反應、對策及影響
1960年中保關系中的“親華派”問題
羅馬尼亞與走向破裂的中蘇關系
——基于中羅兩國檔案資料的分析
酷暑與寒冬
——中阿關系畸形發(fā)展期淺析
從“狐貍”到朋友:論1980年代中國對“東歐五國”政策
中國與華沙條約組織
第三篇中國與東歐國家的關系:外國學者的研究
冷戰(zhàn)后半期中匈關系的架構
從保加利亞檔案文件看中蘇關系背景下的保中關系
(1949—1989)
從1956年事件、中蘇分裂和維護亞洲的和平努力
看中波關系(1950—1970)
新東方政策與中蘇對抗:中國的兩德政策從東德轉向西德傾斜
中國:阿爾巴尼亞最后的盟友
——源自阿爾巴尼亞檔案的新觀察
中蘇分裂后保加利亞與東歐對華政策的協(xié)調(diào)(1960—1989)
中國如何學習和超越匈牙利改革模式?結構性原因的
分析
意識形態(tài)和地緣政治之間的中南關系和廣義的冷戰(zhàn)
……
第二部分延展閱讀
以學者的方式解讀史料、研究問題
尊敬的各位同行:
我謹代表匈牙利科學院人文研究中心歷史所和所有參會的外國學者,對本次會議的誠摯邀請表示感謝12010年我們啟動了“中國與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關系”這一國際合作研究項目,本次會議即是該項目的一個總結。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的同事們,在社科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為計劃和實施該項目以及籌備本次會議做了大量的工作,現(xiàn)在項目的所有計劃都已順利執(zhí)行。
對于我們來說,討論有關冷戰(zhàn)時期中國為一方與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為另一方的關系的新史料、新觀點至關重要。有價值的史學成就總是從現(xiàn)在的角度提出相關的一些問題。當然,正如“現(xiàn)在”會逐漸變成“過去”一樣,這些問題也會隨之變化。新問題的出現(xiàn)反映了歷史的變遷。然而,對于人們提出的這些問題,只能在相關的資料可得和可用的情況下,才能以一個學者的方式回答。幸運的是,我們今天已經(jīng)能夠接觸到大量涉及中國與東歐國家關系的史料,也有許多該領域的專家能夠對這些史料進行正確解讀、評價。在解讀和評價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連續(xù)性和間斷性問題。對東歐國家來說,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1981年的波蘭危機以及1989一1990年發(fā)生的一切,都標志著重大的變化;而在1949年后的中國,只有1978年鄧小平的復出才標志著一個根本的轉折點。如何來研究這些新得到的原始資料,以幫助我們理解那些嘗試過建設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的國家完全不同的變革步伐呢?在很大程度上,蘇中關系決定著蘇聯(lián)如何處理在東歐國家的政治和社會進程。這些史料也揭示出以前人們了解較少的中羅關系、中保關系、中匈關系、中阿關系等雙邊關系的重要性。
社會主義國家間關系,特別是東歐國家內(nèi)部關系紛繁復雜,各種類型的利益沖突,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社會和宗教等,過去存在,現(xiàn)在存在,將來也不會消失,我們必須接受這個事實。如何解決沖突,就成為擺在中國學者以及前蘇聯(lián)東歐國家學者面前的最重要問題。要處理好社會主義國家問關系,加強溝通是十分必要的,缺乏溝通是致命的。人們主張,相互理解的前提是有意識地嘗試理解對方的看法和論點,不論對方到底是誰!
與會代表的發(fā)言緊扣主題,以新的史料闡發(fā)了冷戰(zhàn)時期中國與蘇聯(lián)集團國家間關系的諸多新見解,不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也加深了我們對那段歷史的認識與理解。
本次會議報告中提出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蘇中關系的變化對東歐國家命運的影響。在非常豐富的有關“轉型”的文獻中,在眾多的學術和公眾辯論中,我們會遇到兩個基本問題,而這兩個問題也值得從事我們項目的研究者深思。第一、在東歐國家中,蘇聯(lián)模式的社會主義一共產(chǎn)主義制度的建立與解體僅僅是蘇聯(lián)影響的結果嗎?換句話說:20世紀40年代末,蘇聯(lián)體制是被簡單地強加給這些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也得到了來自東歐國家內(nèi)部的支持?1989—1990年,歐洲共產(chǎn)主義體制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接二連三垮臺,其中的外部因素如,蘇聯(lián)衰亡,國際關系變化,與各種類型的抵制、反對等內(nèi)部因素,孰輕孰重?第二個問題與此緊密相關:誰是這場轉型的背后推手?是那些試圖通過將政治影響轉變?yōu)榻?jīng)濟實力來維持他們既有權力的共產(chǎn)黨改革者嗎?還是那些鼓動民眾起來推翻共產(chǎn)黨領導的反對者?
對這些爭論而言,本次會議所征引的史料、提出的論點功莫大焉,但我認為,本次大會也提出了更深人、專題性更強的議題。也就是說,蘇聯(lián)的解體是標志著一個“過度伸展的”帝國主義強國的失敗,還是表明一種共產(chǎn)主義模式的失。渴澜缟系谝粋共產(chǎn)主義國家的消亡是與美國對抗失敗的結果嗎?還是說蘇聯(lián)政治、社會制度的結構性問題帶來了這一不幸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