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為何以今日哲學視角考量,唯有儒、道兩家具備成為普世哲學、永恒哲學的條件?儒家又稱孔孟之道,孔子是出發(fā)點,孟子是中繼點,那么荀子、程頤、程顥、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算真正的儒家嗎?
在這本書中,傅佩榮教授將給你完整詳盡的答案。
本書根據(jù)傅佩榮教授在臺灣大學哲學系所授的先秦儒家哲學講稿修訂整理。書中依序介紹五大儒家經(jīng)典《論語》《孟子》《易經(jīng)》《大學》《中庸》要旨,系統(tǒng)串講孔子的一貫之道、孟子的發(fā)揮完善,以及先秦歷代孔門弟子的總結積累。在這個學習儒家思想的黃金時代,傅老師跳脫秦政荀學的限制,不做陽儒陰法的妥協(xié),以哲學理性、學術良知、傳即所習的態(tài)度,完整呈現(xiàn)孔孟之道的真正精神與光輝。
這本書將讓你發(fā)現(xiàn),真正好的哲學,是可以在生活中實踐,并能帶來巨大快樂的。
"
推薦您購買聯(lián)合天暢其他暢銷書:
"首印限量贈送完整音頻課程!傅佩榮新作,一本書,一個課堂,一次先秦儒家的真正復興。聚焦論語、孟子、易經(jīng)、大學、中庸五大原典要旨,開啟叩問經(jīng)典的哲學大門。·臺灣大學公開課中點擊量近200,000的先秦儒家哲學課首次成書;得到app訂閱量超30,000的哲學老師傅佩榮教授再出力作。
·能讀懂、可實踐的哲學。傅佩榮教授學貫東西,集四十年研學心得,以哲學理性詮釋儒家思想精髓。借孔孟智慧,破解人生的孤悶虛無,還生活應有的色彩。
·閱讀與聽課無縫結合,隨時以恰當方式呈現(xiàn)當代人需要的知識與智慧。這不僅是一本書,還是一個隨時相伴的課堂。眼睛累時,掃碼聽課;聽不分明,請來看書。
"
" 先秦 是指秦始皇以前的春秋及戰(zhàn)國時代,諸子爭鳴、百家競起,知識分子都在想辦法化解時代危機。到了西漢初期,《史記太史公自序》引述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已顯示了只 有六家思想可以傳諸后世。這六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 家、名家、陰陽家。不過,從今日研究哲學的角度看來,只 有儒家與道家具備成為普世哲學及永恒哲學的條件。
這個條件包括三點, 就是 澄清概念、 設定判準、 建構 系統(tǒng) 。其中最難的 是 建構系統(tǒng) ,因為它涉及一 個 二加一 的結構 。 二 是我們已知的自然界與人類 ; 一 是那作為 自然界與人類 的 來源及歸宿者。 這 個 一不能被證明, 但必須被設定。 簡單說來 ,就是儒家 的 天 與道家的道。道家比較直接,以道為萬物(含人在內(nèi))的來源與歸宿。儒家尊重傳統(tǒng),因而稍嫌復雜。
儒家的天有兩個不是:一、不是自然界, 不然孔子如何會說 知天命 與 畏天命? 二、 不是人, 因為 人間只有天子。這個天只能是也必須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 對于這樣的天,人有可知之天,它展示于個人對使命的自覺; 人也有不可知的天, 它體現(xiàn)于世局的變化, 個人只能 知其 不可而為之 。 相信 天 同時具有 可知與不可知 兩面, 正是世間一流哲學與正派宗教的共識。 這種共識充分反映了 人類在探索生命意義時的焦慮狀態(tài)。人生問題莫大于此。
認清問題所在, 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儒家哲學既能認清問題又能解決問題。但新的難題是:儒家的真正思想是什么?
孔子是出發(fā)點,孟子是中繼點。這兩點形成一條直線。以這條直線為立場 ,只要方向相同的就是儒家 。 儒家又名 孔孟之道 , 可謂名副其實。 依此為準, 則有三點反省 :
首先,荀子并非儒家。荀子的年代大約晚孟子五十年, 他對人性與對天的看法 ,完全偏離了孔孟思想 。 孟子倡 言 性 善 ,荀子特別寫一篇 《性惡》,其中四次點名孟子加以批判 。 他是歷史上第一位把孟子的 性善 故意簡化并曲解為 性 本善 的學者。 孔子與孟子的 天 概念 ,來自《詩經(jīng)》《書經(jīng)》 的傳統(tǒng)信念, 并與個人使命息息相關 ;荀子特別寫一篇 《天論》, 把天當作自然界及其客觀規(guī)律。 在這兩個觀念上針 鋒相對, 真是夫復何言?
其次,《易傳》《大學》《中庸》是孔孟思想的接著講, 分別將其應用于 :一 、 打通天地之道與人之道 ;二、培養(yǎng)合乎儒家理想的統(tǒng)治者 ;三、 由安頓人類推而至于參贊天地之 化育。 儒家哲學至此粲然完備。
再次, 我們閱讀儒家經(jīng)典, 不可能不參考歷代學者的注 解, 但須慎思明辨。 理由很簡單 :自秦始皇以 來, 歷代皆為 帝王專制, 學者不敢奢想以自由客觀的心靈探求真理。 此所 以譚嗣同所說 , 二千年之政 ,秦政也 ;二千年之學 ,荀學也 。 確有所見。
今日研究儒家, 沒有任何外在的約束。 這時需要的是一 句話 :以理性探討真理 。理性尊重一 切 有根據(jù)的 、合邏輯的 、 可理解的 觀點 ;探討依據(jù)詮釋學的進路 , 辨明 究竟說什 么、 想要說什么、 能夠說什么、應該說什么;真理展現(xiàn)于 開放的心靈, 既能以經(jīng)解經(jīng),又能以經(jīng)驗印證經(jīng)典。
我于2014 年在臺大哲學系講述先秦儒家哲學的課程, 之后把講稿整理修訂, 編成本書。 本書依序介紹及評論儒家 經(jīng)典, 如《 論語 》《 孟子 》《 易經(jīng) 》《 大學 》《 中庸 》, 同時也 指出《 荀子》 的歧出之處。 至于個人學習儒家的心得, 則見 于再三解說人性向善論的詳細內(nèi)容。言者諄諄,三致意焉, 知我罪我, 但求無愧于心。 能使孔孟之道昌明于世,實深感榮幸。"
"傅佩榮,1950年生人,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歷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早年師從方東美先生,后于耶魯大學深造,受教于余英時先生,繼而執(zhí)教歐洲。他在宗教哲學、中國哲學(孔孟老莊思想),以及譯解傳統(tǒng)經(jīng)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周易》《大學》《中庸》方面造詣頗深。
傅教授兼具中西文化之深厚學養(yǎng),集四十年潛心研學之心得,以哲學建構和邏輯分析的眼光,搭建起東西方思想的橋梁,堪稱中西文化之擺渡者。他治學態(tài)度嚴謹,理論創(chuàng)見迭出,在當今學術界享有盛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