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社會政策歷來被視為國家踐行公平正義、解決不均衡發(fā)展的重要干預策略。本質上它是通過國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預,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安全,改善社會環(huán)境,增進社會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動準則和規(guī)定的總稱。其核心是解決市場經濟下公民的社會風險。誠如蒂特馬斯所言,社會政策是一系列指揮行動實現既定目標的原則,蘊含變革取向:改變各種習慣、行為、處境、制度等。社會政策的較早形態(tài),可以追溯到1601年英國政府頒布的《濟貧法》,而一般認為,1872年德國學者為解決勞資沖突所成立的社會政策學會可視為現代社會政策研究的開端。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社會政策的研究內容主要涉及政策產生過程的理論和方法,以及政策在各個相關領域中的應用。就其涉及的范圍而言,社會政策又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類。狹義的社會政策范圍僅僅涉及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障,而廣義的社會政策則包括國民福利、就業(yè)、住房、健康、文化、教育、人口、婚姻與家庭生活、社區(qū)及社會公共環(huán)境以及宗教等等諸多領域。顯然,狹義的界定所對應的只是狹義的社會福利政策,而后者則對應各種社會問題的領域。本套叢書則從廣義上理解和界定社會政策。作為解決或應對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案,社會政策在現代政治中之所以日益重要,是因為現代的社會問題愈來愈多,社會風險愈來愈重,如果沒有社會政策,社會問題將得不到適當或合理的解決,個人與團體的安全和福利,也得不到合法的保障,社會將難以保持穩(wěn)定。所以,全球各國都非常注重社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建立有效的社會政策,首先要使社會政策集中在政府關注的公共福利活動,實現社會控制以保障滿足社會需求這一社會行政傳統(tǒng)上;其次,要把社會政策從社會行政傳統(tǒng)中釋放出來,但是其主要努力方向是強化經濟政策和經濟機制的自發(fā)作用;再次,轉向需求的社會合作機制,即政府、企業(yè)與社會部門之間需要建立一種合作互動的良性關系,以緩解社會矛盾,適應日益多樣化的社會需求。社會政策可說是解決或對付社會問題的基本原則或方針。近年來,中國政府多次闡釋宏觀政策要穩(wěn),產業(yè)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戰(zhàn)略思路。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優(yōu)化社會治理,守住民生底線,建立健全社會福利、社會服務等社會政策議題。社會政策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內容之一,用總理的話說,就是政府要織好一張覆蓋全民的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網。由此可見,制定有效的社會政策、進行相關人才隊伍建設已經成為國家戰(zhàn)略需要。為推動中國社會政策研究和學科的發(fā)展,吸收和借鑒國際新理論與經驗,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系同仁決定翻譯、引進一批國際社會政策領域的前沿著作。歷經三年的努力,這套社會政策譯叢終于付梓。這套叢書,涉及社會政策理論、全球社會政策治理、環(huán)境社會政策、家庭社會政策等領域,涵蓋了國際上社會政策主要分支學派的新思想、智慧以及研究成果。希望這套叢書的出版能夠為推動中國社會政策理論研究與政策實踐的發(fā)展作出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