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史學自古以會通為己任,太史公“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鄭夾漈取歷代之籍,通為一書,無不高屋建瓴,以求鴻博。近世以后,西學東漸,學尚分科,史為斷代,以求精深,或失褊狹,有昧于史事演進之大勢。唐代結束魏晉以來相承之舊局面,宋代呈現歷史文化之新面貌。唐宋之間有一個長期的變革過程,唐宋并稱,既有文化形態(tài)上的相繼,又有歷史風貌上的轉型。時代特色及歷史定位,要求史學研究突破單一的唐史與宋史研究畫地為牢各自為戰(zhàn)的舊局面,構建“唐宋史觀”的新思路,樹立“唐宋史研究”的新框架,在更為宏觀、通達的歷史視野中觀察、理解從中古到近古的唐宋之變。編輯部同人創(chuàng)辦《唐宋歷史評論》,正是這種學術新思路的踐行與推動。
《唐宋歷史評論》以關于唐宋歷史的專題研究與評論為特色。主要刊發(fā)問題導向的關于唐宋歷史專題研究論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學術史為目的的專題述評和書評。文章形式包括論文、書評、序跋、讀史札記等。
包偉民,1956年生,師從徐規(guī)先生和鄧廣銘先生,1988年獲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位,F為浙大城市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宋史、中國古代經濟史、近代東南區(qū)域史等。著有《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傳統(tǒng)國家與社會:960-1279年》,(商務印書館2009年),《宋代城市研究》(中華書局2014年),主編《武義南宋徐謂禮文書》(中華書局2012年)等。
劉后濱,1966年8月出生,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法學院教授,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圖書館學會常務理事。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美國哈佛燕京學社(HYI)、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訪問學者。曾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擔任圖書館館長、研究生院副院長、歷史學院黨委書記等職務。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獲第五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北京市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入選國家人才支持計劃類教學名師,講授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課題。代表作有《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唐代選官政務研究》。
·劉子健先生紀念專欄· 追憶半賓居士的治學與處世 黃清連 學問道路指引前行的劉子健先生 張元 劉子健致鄧廣銘書信整理與考釋 聶文華 梁茜琳 ·專論· 行走于唐竺之間:論大唐王玄策四使天竺 杜軍 劉向權 “長名榜”與“循資格”:唐前期銓選的程序設計與理念革新 張飄 長慶鎮(zhèn)州行營考 ——兼議白居易對行營體制的反思 胡耀飛 劉雪婷 一切宣出,安用中書? ——唐五代“口宣”、“宣授”與“宣頭”研究 趙耀文 南宋皇室與茅山道教關系考論 何安平 元代建陽書坊編刻遼金宋史風潮探賾 李寒簫 ·札記· 唐高祖《沙汰僧尼道士女冠詔》頒布時間詳考 ——兼論唐初歷史敘事的不同史源 馮璇 歸義軍“都押衙”與“都頭”職級再辨 甘雪雁 五代北宋病囚院考辨 劉可維 李綱與姚平仲劫寨之戰(zhàn)史事再辨 車佳敏 金天會初高居慶等使宋史事考 孫建權 試析《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注文中的“初見”與“未見” 孫潤澤 ·述論· 谷霽光先生的宋史研究及其學術特點 鄒錦良 新回顧與再省思:唐代藩鎮(zhèn)研究的趨向與課題 吳曉豐 鄉(xiāng)宦與鄉(xiāng)情:南宋低階官員的人生境遇和社會關懷 黃寬重 ·書評· 金子修一《中國古代皇帝祭祀研究》 胡錦豪 引領新題與修正陳說 ——黃寬重《居鄉(xiāng)懷國:南宋鄉(xiāng)居士人劉宰的家國理念與實踐》 帥克 黃寬重《居鄉(xiāng)懷國:南宋鄉(xiāng)居士人劉宰的家國理念與實踐》讀后 嚴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