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術概論》本為梁啟超為蔣百里的《歐洲文藝復興史》所寫長序,按照啟蒙、全盛、蛻分、衰落四個階段,敘述清朝一代學術演變過程,分析各學派的特點及其形成和發(fā)展原因,論斷頗有獨到之處,是近代較早的簡明清代學術史著作。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為《清代學術概論》自序中所言寫于十八年前、刊于《新民叢報》之舊作,原擬分為十六章,除已具《清代學術概論》中啟蒙、全盛、蛻分、衰落四階段劃分雛形之二至八章外,還擬對學術與地理、政治、文學之關系等進行探討,惜后未完成,僅以近世(明亡至作者所處時代)之學術為結束。
清代學術概論 自序
(一)吾著此篇之動機有二。其一,胡適語我:晚清今文學運動,于思想界影響至大,吾子實躬與其役者,宜有以紀之。其二,蔣方震著《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史》新成,索余序,吾覺泛泛為一序,無以益其善美,計不如取吾史中類似之時代相印證焉,庶可以校彼我之短長而自淬厲也。乃與約,作此文以代序。既而下筆不能自休,遂成數(shù)萬言,篇幅幾與原書埒。天下古今,固無此等序文。脫稿后,只得對于蔣書宣告獨立矣。
(二)余于十八年前,嘗著《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刊于《新民叢報》,其第八章論清代學術,章末結論云:
此二百余年間總可命為中國之文藝復興時代,特其興也,漸而非頓耳。然固儼然若一有機體之發(fā)達,至今日而蔥蔥郁郁,有方春之氣焉。吾于我思想界之前途,抱無窮希望也。
又云:
有清學者,以實事求是為學鵠,饒有科學的精神,而更輔以分業(yè)的組織。
又云:
有清二百余年之學術,實取前此二千余年之學術,倒卷而繅演之,如剝春筍,愈剝而愈近里;如啖甘蔗,愈啖而愈有味;不可謂非一奇異之現(xiàn)象也。此現(xiàn)象誰造之?曰:社會周遭種種因緣造之。
余今日之根本觀念,與十八年前無大異同。惟局部的觀察,今視昔似較為精密。
且當時多有為而發(fā)之言,其結論往往流于偏至。故今全行改作,采舊文者什一二而已。
(三)有清一代學術,可紀者不少,其卓然成一潮流,帶有時代運動的色彩者,在前半期為考證學,在后半期為今文學,而今文學又實從考證學衍生而來。故本篇所記述,以此兩潮流為主,其他則附庸耳。
(四)今文學之運動,鄙人實為其一員,不容不敘及。本篇純以超然客觀之精神論列之,即以現(xiàn)在執(zhí)筆之另一梁啟超,批評三十年來史料上之梁啟超也。其批評正當與否,吾不敢知。吾惟對于史料上之梁啟超力求忠實,亦如對于史料上之他人之力求忠實而已矣。
(五)篇中對于平生所極崇拜之先輩,與夫極尊敬之師友,皆直書其名,不用別號,從質家言,冀省讀者腦力而已。
(六)自屬稿至脫稿,費十五日,稿成即以寄《改造雜志》應期出版,更無余裕復勘,舛漏當甚多,惟讀者教之。
民國九年十月十四日 啟超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