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史普及讀本》是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袁行霈、嚴文明、張傳璽、樓宇烈主編的四卷本《中華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別敘述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至明中葉、明中葉至辛亥革命四個歷史時期的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冊。在原書綜合性、學術性的基礎上,突出通俗性,以適應大眾閱讀的需要。
本冊上起傳說時代的三皇五帝、下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以簡潔清晰的筆調勾勒了先秦時期中華文明及思想的形成和源流,尤其重點介紹了儒、道、墨、法、名、兵等諸家的思想。此書可以幫助讀者對中國古代的思想世界有一脈絡清晰、簡易準確的了解。
本冊上起傳說時代的三皇五帝、下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以簡潔清晰的筆調勾勒了先秦時期中華文明及思想的形成和源流,尤其重點介紹了儒、道、墨、法、名、兵等諸家的思想。
王博,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和中國古代思想。主要著作有:《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簡帛思想文獻論集》、《易傳通論》、《莊子哲學》等。
引言
第一章 地理與經濟
一 地理
二 農業(yè)
三 商業(yè)
第二章 居民、村落、城市與國家
一 居民
二 村落、城市與國家
第三章 文字、文獻與文學
一 文字
二 文獻
三 文學
第四章 禮樂文明
一 禮
二 宗法制度
三 樂
四 禮器與樂器
第五章 宗教與信仰
一 天神與祖先崇拜
二 筮占與《周易》
三 占星術
四 巫和史
第六章 孔子與儒家
一 士人和私學的興起
二 孔子與儒家
三 禮樂與人性
四 仁義與人道
五 六經的意義
第七章 道家
一 老子、莊子與黃老
二 虛無與因循
三 形名與形神
四 齊物與逍遙
第八章 墨家、法家、名家與陰陽家
一 墨家
二 法家了
三 名家
四 陰陽家
五 兵家與《孫子兵法》
六 從百家到一統(tǒng)
后記
第一章 地理與經濟
三 商業(yè)
商業(yè)的起源當然要晚于農業(yè),但簡單的產品交換和貿易在史前時代就已經發(fā)生了。其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的擴大以及專業(yè)分工的細化,為貿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就手工業(yè)而言,其最古老的形態(tài)是石器的制作,然后是陶器、木器和玉器等。銅器最早發(fā)現于仰韶文化早期,大約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之間。到了夏代,青銅冶鑄技術已經達到比較高的程度,包括鼎在內的青銅禮器普遍使用。商周時代,無論從制作的工藝還是其宗教和秩序的功能上來看,青銅文化都達到了頂峰,學者們甚至把這一時期稱為中國青銅時代。由于青銅器制造的帶動,此時期陶器、玉器等的制造都達到了新的階段,紡織業(yè)比較發(fā)達,造車的技術也已經出現。傳說中夏代的奚仲作車,考古學上發(fā)現的最早的車是在殷商時期。
需要說明的是,從夏到西周的手工業(yè)產品主要并不具有商品的性質。此時實行“工商食官”的制度,即由官府來管理手工業(yè)的生產和交換,以滿足貴族階層的需要,所以真正的商業(yè)活動并不發(fā)達。至少從春秋中期開始,以交換為目的的手工業(yè)生產開始出現并迅速擴大,手工業(yè)者被稱為“百工”或者“工肆之人”,他們制作的產品主要放在“肆”里買賣。《論語•子張》說“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正是對當時情形的描述。生產環(huán)節(jié)之外,在流通的領域也出現了專門從事貨物販運和商品交換的商人,《管子•小匡》說他們“負任擔荷,服牛輅馬,以周四方,料多少,計貴賤,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與此種情形相對應,商品制造中心和商業(yè)中心大量出現,商人也漸漸地走向社會活動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