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香港》是一本有關內地生到香港求學的必讀書。香港高校自2005年起開始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性大學招生錄取系統(tǒng)以來,每年都從內地率先招收大批頂尖學生來港升學!肚髮W香港》針對與日俱增的內地學生求學香港這一社會現(xiàn)象,深入淺出地探討他們在香港高校生活與學習中所經(jīng)歷的適應過程。
本書有助于人們全面了解內地學生在香港高校生活和學習中面臨的切實情況,包括他們在各方面遇到的種種困難,所采取的對應措施,以及畢業(yè)后的未來計劃。
謝新燕,英國教育博士。北京人,祖籍江蘇宜興。1982年在中國獲得語言學學士,1988年在美國獲得語言碩士,2010年在英國獲得教育博士。1998年至2011年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并擔任校長職員顧問委員會委員。迄今教書三十載,學生逾萬,在教育學領域和世界文化交流領域有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jīng)驗。
秉承“東山世澤,南國家聲”的祖訓,行千里路,讀萬卷書,足跡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的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2011年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協(xié)會為表彰其優(yōu)秀業(yè)績,創(chuàng)立了“謝新燕基金會”,F(xiàn)任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協(xié)會(亞洲)名譽主席并獲榮譽團勛章和終生院士稱號,同時任美國世界名人協(xié)會副會長并獲終生成就獎。2011年創(chuàng)辦香港中杰國際有限公司,現(xiàn)任公司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第一章 求學香港大勢所趨
第一節(jié) 問題背景
第二節(jié) 研究議題與問題根源
第三節(jié) 研究目的及意義
第四節(jié) 內地生來港的新趨勢
第五節(jié) 研究的前提
第六節(jié) 本書的整體結構
第二章 中國內地生來香港求學的原因剖析
第一節(jié) 前言
第二節(jié) 中國內地學生選擇海外求學而沒有留在內地升學的真正原因
第三節(jié) 中國內地生在香港及海外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第四節(jié) 適應措施及策略
第五節(jié) 畢業(yè)后的去留問題:香港高校中國內地生的新趨勢
第六節(jié) 總結
第三章 中國內地生來港求學的調查方法
第一節(jié) 引言
第二節(jié) 教育研究與范疇選擇
第三節(jié) 采用“案例研究法”的原因
第四節(jié) 案例選擇方法及采樣過程
第五節(jié) 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半結構式采訪
第六節(jié) 總結
第四章 適應香港高校學習與生活的可行性與真實性
第一節(jié) 引言
第二節(jié) 數(shù)據(jù)分析過程
第三節(jié) 研究的可信性分析
第四節(jié) 適用對象及范圍
第五節(jié) 研究者在本研究中的定位
第六節(jié) 道德考慮
第七節(jié) 總結
第五章 中國內地生選擇海外求學及來港深造的真實動機
第一節(jié) 引言
第二節(jié) 受訪者概述
第三節(jié) 中國內地生選擇去香港或海外求學而不是留在內地深造的真實原因
第四節(jié) 選擇香港深造的實際目的
第五節(jié) 總結
第六章 中國內地生在香港生活與學習的心路歷程
第一節(jié) 引言
第二節(jié) 生活經(jīng)歷——社會層面
第三節(jié) 生活經(jīng)歷——學校層面
第四節(jié) 中國內地生在香港的教育經(jīng)歷
第五節(jié) 總結
第七章 適應香港高校的應變措施及畢業(yè)后的前途理想
第一節(jié) 引言
第二節(jié) 內地生為適應香港的生活所采取的策略
第三節(jié) 中國內地學生為適應香港的學習采取的策略
第四節(jié) 中國內地生畢業(yè)后的規(guī)劃和打算
第五節(jié) 畢業(yè)后留在香港的特殊優(yōu)勢
第六節(jié) 未來的規(guī)劃與策略
第七節(jié) 總結
第八章 國際化教育及求學香港的思考與啟迪
第一節(jié) 引言
第二節(jié) 中國內地生選擇來港求學的原因
第三節(jié) 中國內地生在香港的經(jīng)歷
第四節(jié) 中國內地生在香港求學所采取的策略
第五節(jié) 中國內地生香港求學畢業(yè)后的打算
第六節(jié) 總結
第九章 有關香港內地生研究的新趨勢與新案例
第一節(jié) 引言
第二節(jié) 香港地區(qū)中國內地生研究的新趨勢
……
第十章 展望未來開辟新天地
參考書目
阿德勒(2002)最近又提出了一個新的模式——文化適應模式,對來自欠發(fā)達國家人員在發(fā)達國家生活學習進行調整適應的過程和策略進行了討論,其研究對象的選定與本研究課題類似。中國內地生所在的內地經(jīng)濟相對來說沒有香港地區(qū)發(fā)達,這一點可以將該理論和我們的研究議題很好地聯(lián)系起來。
文化適應模式強調身處異國環(huán)境的人群努力采用和模仿東道國的文化準則,而不是一味地保留母國自身的文化和價值體系,這一行為的黃金定律就是“入鄉(xiāng)隨俗”(阿德勒,2002,第126頁)。在特定情況下,對東道國文化和實踐的融合非常有效。阿德勒將熟練掌握東道國語言這一現(xiàn)象引證為文化適應模式的典型情況。文化適應的方法可以使身處異國環(huán)境的人群能夠繼續(xù)自在地使用個人標準獲得商業(yè)或學業(yè)上的成功。
雖然文化適應模式頻頻出現(xiàn)在跨文化研究的文獻中,但是該領域真正的實證研究仍頗缺乏,更不用說針對處于香港環(huán)境下中國內地生的實證研究了。因此本領域的研究必須對中國內地生在香港學習生活碰到的困難有深刻的了解,并需要進一步認知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唯有如此,新的研究才能推斷出相關的理論模式。從解釋主義范疇的角度來看,這些解決問題策略的成功與否只能從行為者本身的觀點未切入分析,因此在調查之前不可能通過先驗的假定和模式預設來開展研究進行求證,這也就為本研究開展的訪談提供了理論的依據(j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