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伯先生(諱宗侗),是我國第一位兼跨古代史與文化人類學的學者。他十八歲負笈法國,人里昂大學讀書,又在巴黎大學深造。1924年返國執(zhí)教于北京大學及中法大學,當時法國的古史專家古朗士,將民俗學知識引用于希臘古代史,獲得豐碩成果。本書作者探討中國古代文化的一些現(xiàn)象,為中國古史研究新辟了蹊徑,初刊于1938年,主要內(nèi)容是將希
《國史要義》是柳詒徵所著,旨在維護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引證大量史料,從史原、史權、史統(tǒng)、史聯(lián)、史德、史識、史義、史例、史術、史化十個方面對中國史學傳統(tǒng)進行了全面回顧和闡述。本書不僅是對中國史學傳統(tǒng)的基本要旨思想的闡述,而且也是對那些盲目疑古的人的批評。全書敘論結合,觀點鮮明,充分體現(xiàn)了柳先生“宏通博雅”、“文理密察”的學術研
《校史隨筆》是張元濟先生的一部古籍?睂W專著。這本書記錄了他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主持?、輯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時取得的研究成果,達到了那個時代的制高點。書中作者如對殿本、監(jiān)本的考證比對,對刻本、注本及寫本的核校,對古籍中文字的缺漏訛誤形成原因、特點等,很有識見。張元濟(1867一1959),中國偉大的出版家、愛國者;字
本書是暢銷小說作家肖仁福創(chuàng)作的晚清時期歷史普及讀物。作者深入探究晚清七十年間的戰(zhàn)爭、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以歷史邏輯和人性邏輯觀照當時情境和人事,抓住“利益”這一重要線索展開論述,生動呈現(xiàn)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慈禧太后、恭親王奕等晚清人物所參與的跌宕變局,剖析其時錯綜復雜的利益格局。本書中,晚清激蕩的文化沖突和觀念裂變之
本書稿是一部有關蕪湖城市與建筑發(fā)展演變的專著。本書稿首先從宏觀的角度論述我國城市的概念、起源與變遷,同時從歷史的角度提出我國城市發(fā)展的合理斷代與分期;接著采用先城市后建筑的敘述順序,分古代、近代、現(xiàn)代三個時期,描述蕪湖城市建設與建筑活動發(fā)展的歷史過程;最后總結出蕪湖城市與建筑活動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特色,并展望了蕪湖城市與建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的寶藏。為展現(xiàn)安徽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本書遴選全省51處具有典型特征的遠古至先秦時期的遺址為表現(xiàn)對象,配以500多
近代蘇州的經(jīng)濟蛻變和城市轉型,不僅合于中國近代史整體圖景之轍,也押著江南城市體系獨特的韻腳。本書作為一項近代城市研究成果,將城市性與地方性結合,沿著結構史和文化史結合的路徑,從四個視角,在變動中把握蘇州這座江南城市在近代歷史上的流動、吞吐、消納、呼吸,以及演化的脈搏——江南的蘇州,在近代江南城市體系從中心地體系主導型向
本書選取了唐朝十四位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包括王朝奠基人李世民、數(shù)位宰相和將軍、一代女皇武則天、太平公主,以及最后的掘墓人高駢等,用他們串聯(lián)起了大唐跌宕起伏的歷史,不但彰顯了盛世大唐的恢弘與豪邁,也體現(xiàn)了歷史不乏陰險與背叛、隱忍與冤屈,既展現(xiàn)了大唐王朝的興衰沉浮,也讓讀者看到了風云人物的命運長歌。
這是一部重新講述辛亥鼎革歷史的學術著作。作者從清廷、袁世凱、革命黨、立憲派、列強、輿論等多個維度詳細考訂了武昌起義至清帝退位總計125天中每一天所發(fā)生的事,然后依照史事之間的邏輯關系,對這一歷史劇變進行新的敘述和分析。書中不僅提供了大量新史料和新史實,而且在袁世凱如何應對革命、袁世凱的政治訴求、清帝退位詔書的擬定及頒布
貴州民族文化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作者梅軍,貴州民族大學東盟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書稿聚焦于貴州民族生態(tài)智慧與生態(tài)資源開發(fā),鄉(xiāng)村傳統(tǒng)治理資源整合重構與鄉(xiāng)村善治,深入挖掘貴州的歷史沿革與文化生境,族群源流與民族文化。通過民族傳統(tǒng)建筑及其空間功能、民族聚落社會重構維度及民族婚姻文化嬗變與重構態(tài)勢,探討貴州民族文化與社會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