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好硬筆書法,樹立良好的書寫習慣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朵摴P楷書字帖--唐詩篇》是根據(jù)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特點,量身打造的鋼筆臨習字帖。本字帖采用米字格排版,以40余篇唐詩為書寫內容,學習者可以先了解楷體書寫技法,再學結字,臨賞結合,進而掌握規(guī)范楷書的書寫技巧。本書集提升書法水平、增強文學修養(yǎng)、緩解心理壓力于一體,能
本書收錄的作品有:李商隱《蟬》、天行健、《資治通鑒》節(jié)錄、誠、呂本中《春日即事》、圣果寺、“文章?筆墨”聯(lián)、“眼界·心源”聯(lián)、韓翃《同題仙游觀》大象無形、厚德載物、楊萬里《新柳》、臨摹王鐸草書(一)、臨摹王鐸草書(二)、朱熹《偶題》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
本書稿目據(jù)復旦大學圖書館印藏數(shù)據(jù)庫所載香港林章松先生松蔭軒收藏之印譜編制,松蔭軒主人收藏印譜數(shù)逾三千,香港林章松先生松蔭軒印譜收藏冠絕海內外,近年林章松先生將所藏印譜數(shù)字化捐贈給復旦圖書館,復旦圖書館由此成立了印藏工作組,將復旦館藏印譜與之匯聚,建立印譜文獻數(shù)據(jù)庫!端墒a軒藏印譜書目提要》出版有待,茲先編為簡目。本目著
為更好地完成傳統(tǒng)藝能教學任務,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與龍人古琴村合作建設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龍人古琴教室,與茶之序公司合作建設海峽兩岸茶文化課堂,將普通教室改造為書畫教室,添置各種教學設備。經過七八年的積累,我們的教學硬件基本完善。同時在校外設立古琴、茶藝、書畫、戲劇等實踐基地。傳統(tǒng)藝文研習,重要的是有利于自我塑造。文學院藝
未成年人學習書法,除了要掌握書寫技能,既要從興趣、愛好、特長的培養(yǎng)中品嘗成功的喜悅,也要激發(fā)創(chuàng)造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獲得自我實現(xiàn)的快感。同時,還能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踏實認真、敬事敬人的人生態(tài)度,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為將來的成功奠基。成年人學習書法,可以利用書法社團活動培養(yǎng)團隊歸屬感,品嘗參與競爭帶來的喜悅與主
智永和尚(生卒不詳),南朝、隋朝人,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人,書圣王羲之七世孫,第五子王徽之后代,號“永禪師”。智永善書,書有家法。將王羲之作為傳家之寶的《蘭亭序》,帶到云門寺保存。云門寺(原名永欣寺)有書閣,智永禪師居閣上臨書20年,留下了“退筆冢”、”鐵門檻“等傳說。智永對后世書法影響深遠。他傳“永字八法”,
張即之(1186—1263或1266),字溫夫,一字樗寮。南宋和州(今安徽和縣)人。著名詞人、書家張孝祥之甥,參知行事孝伯之子。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主要經典,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于南印度,以后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
王史二氏墓志銘稿卷,北宋黃庭堅書,由《王長者墓志銘稿》和《宋盧南詩老史翊正墓志銘稿》合成。紙本,行書,分別書于黃庭堅40至45歲、55歲前后至60歲之間。《王史二氏墓志銘稿卷》用筆緊峭,結體雄健,自然生靈,富于變化,反映了黃庭堅的書藝特點。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黃牧甫(1849—1908),安徽黟縣人,原名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后以字行。晚年別署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其父博雅能義,著存《竹瑞堂集》。黃牧甫在篆刻藝術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不為明清流派所束縛,雖遍學各家,但入而能出,他以自己豐富的金石學的學識,與印藝很好地結合起來,不但把古璽藝術介紹于當代,同時將幾百年來以
宣傳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起到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本書從黨的宣傳工作的實踐出發(fā),系統(tǒng)梳理和總結宣傳工作的100個關鍵詞,然后以點睛之筆予以注解,介紹具體的時代背景和意義,后以中國傳統(tǒng)的印章篆刻方式,集中呈現(xiàn)出來。本書文字精煉,全彩印刷,彰顯出濃郁的中國風意象,具有極強的收藏鑒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