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野坂參三著,殷占堂譯,該書由解放軍出版社2015年出版,此次為再版。該書的主要內容由野坂參三在延安時寫成,部分章節(jié)曾于1945年在延安的《解放日報》上刊載。全書由五部分組成:利用電話和士兵談話、謝謝送來慰問袋、喊話、書信往來、宣傳工作座談會。文末附有日本人反戰(zhàn)同盟簡記。該書真實記述了反戰(zhàn)同盟盟員用電話、喊話、書
金毓黻(1887—1962),活躍中國史學界30余年,于史學、文學、小學、金石、文獻、考古、歷史地理等諸門學科都有著精深的造詣,代表作為《東北通史》《渤海國志長編》《宋遼金史》《中國史學史》和《靜晤室日記》。最值得推舉的是歷40年而不輟撰寫的550余萬字的《靜晤室日記》,堪稱文史寶庫、日記杰作和學術巨著。金毓黻留給后人
本書稿從鄉(xiāng)土、人物、軼聞三個篇章對忠州歷史人文進行梳理,上溯遠古,下迄當代,收錄70多篇文章。包括了“忠文化”及巴蔓子、嚴顏、甘寧、白居易、陸贄、李士棻、吳友篪、“烏楊闕”、忠州東坡等在忠州的歷史名人、歷史文物、歷史地名等內容的闡述,故事性、資料性、可讀性較強,本書的出版對重慶地方文化開發(fā)與宣傳具有較好的作用。
本書包括黃帝與黃帝文化、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三個部分專題研究,選出優(yōu)秀論文共計47篇。該著作反映了當前黃帝文化研究、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最新成果,啟發(fā)我們,運用到推進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的實踐中。
為慶祝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史專業(yè)創(chuàng)辦三十周年,此次從2014級至2018級的本科優(yōu)秀畢業(yè)論文中選取21篇,分為上(中國古代史)下冊(中國近現代史)兩冊出版。從一個側面反映中國史近五年的專業(yè)建設與人才培養(yǎng)成果。這些論文有的已發(fā)表,或參加過各類大學生論壇交流獲獎。這些論文的內容涉及歷史文獻學、政治史、思想史、社會史、社會文化史
本書融合通史、章節(jié)體和紀事本末體的體例優(yōu)點,在堅持唯物史觀前提下,吸收革命史、現代化、文明史、全球史等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和書寫范式的視角優(yōu)點,以傳統與現代、公心與私欲、平衡與失衡、理性與感性四個重要關系為抓手,以夾敘夾議的風格,敘述分析了從1799年乾隆帝駕崩、嘉慶帝親政到1912年清帝退位的中國歷史進程。本書力求見人見
云岡石窟兼具歷史、宗教、社會、科學屬性。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不只包涵中華文明一種文化形態(tài),而是兼具數個世界級文明在古絲綢之路上多次碰撞與融合形成的多元文化形態(tài)。所以云岡石窟最本質的特征是其世界性,它成為繼巴米揚大佛之后大型石窟中犍陀羅佛教藝術的代表,身處其中,能夠深切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交匯和多民族交流的輝煌。本書由云岡
本志是一部記錄抗日戰(zhàn)爭的專題志。主要以抗日戰(zhàn)爭為背景,詳細記錄了寶雞作為抗戰(zhàn)后方,以其物力、財力和人力,為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做出的重要貢獻,反映了寶雞人民支援抗戰(zhàn)的事跡和記述工合、內遷工廠和學校以及遷駐軍隊、醫(yī)院等基本情況。全書共分十三章五十三節(jié),50萬字,分兩個層次展開敘述:第一章至第六章,主要記錄寶雞人民對抗日戰(zhàn)爭
本書是一本地方史志。清康熙年間逐步開通了從京城通往東南各省的一條大道,途徑九個省市,故稱“九省通衢”,又稱“九省御道”。這條御道成為溝通我國東部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長清境內的御道長一百多華里,沿泰山西側斷裂帶延伸,北接直隸,南通九省,因稱“百里御道”。御道帶動了長清東部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fā)展。該書主要分御道尋蹤
本教材為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十四五”規(guī)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yī)藥教育教材之一。本教材的編寫以提高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素養(yǎng)、為學生學習中醫(yī)文化打下良好基礎為指導思想,以選取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yī)文化關系密切相關的內容為目標。教材的主要內容除緒論外,共設漢字文化、易學文化、儒學文化、道學文化、佛學文化、中醫(yī)文化、遭遇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