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劉魁立先生接受媒體采訪和學生訪談的選集。劉魁立先生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shù)民族文化研究所(今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和會長、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學會會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等多個學術職務,就民俗學、民間文學、少數(shù)民族文學、民間文
劉魁立先生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領導全國民族文學建設。1979年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決定編寫《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概況》,為此,劉魁立先生親臨全國民族地區(qū)考察、指導民族文學概況和民族文學史的撰寫,而且就民族文學進行深邃的理論闡釋,為建立中國民族文學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和學科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本集
21世紀以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二十四節(jié)氣迎來復興態(tài)勢。劉魁立先生的相關研究及其呼吁,正是這一時代大潮中極其閃亮的“浪花”之一。本論集收錄的文章不僅探討了年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二十四節(jié)氣等具體對象,還在理論建設的高度上論述了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體系與時間制度。讓學問落在實處,作為“實干家”的劉先生,倡議和推動了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納入國
《臺灣通史》為有關臺灣歷史的一部通史著作,是歷史學家連橫一生最重要的著作,1920年11月至1921年4月由其創(chuàng)辦的臺灣通史社分上、中、下3冊在臺灣出版,全書分為紀4篇、志24篇、傳60篇,共88篇36卷,另附表目101項,記敘了臺灣起自隋代終于1895年因《馬關條約》被迫割讓的歷史,盡錄上下千年臺灣之事。此書第一次對
本教材主體內容分為三篇,上篇:借古鑒今,從“道——觀乎人文,化成天下;德——里仁為美,厚德載物;政——治國理政,中華法系”三個方面講授了中華文明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國家大德、社會公德、個人美德以及歷史經驗、治國思想、大國氣魄。中篇:溯古觀今,探討了中華文化的語言根脈和文字根脈,賡續(xù)命脈,凝根鑄魂;并介紹了中華傳統(tǒng)
本書是瑞典電子音樂人艾維奇的官方傳記。艾維奇本名為蒂姆·貝里林,他是電子音樂界自學成才的杰出音樂人,少年成名,曾為諸多大牌歌手制作歌曲,榮獲各種國際音樂大獎,創(chuàng)作的單曲在視頻網站上的播放量均突破上億次,在全世界擁有大量的忠實樂迷。本書作者蒙斯·莫塞松根據訪談、日記、影像等獨家授權資料撰寫,全面地呈現(xiàn)了這位電音奇才的音樂
本書精選了《中國文化》雜志三十年來國內外著名學者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力作,按類別結成此書,本書集中了季羨林、馮友蘭、金景芳、李澤厚、陳平原、湯一介、任繼愈等多位學者對中國文化的未來走向和其對世界文明可能有的貢獻做了闡發(fā)和探討。
本書是《中國文化三十年精要選編》中的一部,集中展現(xiàn)了三十年來海內外學者對明清時期的中國文化思潮的研究!睹髑逦幕汲薄芬粫x了《中國文化》雜志三十年來國內外著名學者對明清時期的文化思潮的研究作品,包括明清時期的政治制度與科舉、民間社會潮流、士人文化、女性文學等方面皆有文章收錄按類別結冊而成此書,本書集中了趙園、葉嘉瑩
本書精選了《中國文化》雜志三十年來國內外著名學者對甲骨文學、出土簡帛學、敦煌經卷文書和考古學等相關領域的專門之學的研究力作,按類別結成此書,本書集中了胡厚宣、虞萬里、季羨林、李學勤、廖明春、榮新江等多位學者對史學、文字學、金石學等多領域的闡發(fā)和探討,其中還涉及到以出土文獻來參!吨芤住、《詩經》《尚書》等古代典籍的考辨
本書以群像形式,描述了那些渴望追逐夢想的年輕女性的故事。作家西爾維婭·普拉斯記錄了自己在巴比松的時光,泰坦尼克號的幸存者莫莉·布朗在這里唱起最后的詠嘆調,作家瓊·狄迪恩的寫作在這里起步,著名演員格蕾絲·凱利也在這里起舞。巴比松大飯店記錄了一個時代的女性群像,也見證了一段輝煌的女性發(fā)展史。在本書中,歷史學家布倫帶我們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