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稿在梳理和利用國內(nèi)外西夏史研究已取得的豐碩成果基礎上,圍繞西夏文明的屬性和歷史地位這一宏大主題,針對海外學者“西夏是一個中亞國家”的論調(diào),從民族、宗教、政治、法律、史學、文學、美術、語言、文字及歷史背景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觀察和討論,提出了11-13世紀的西夏文明是對漢唐華夏文明的重建這一觀點。
《三國士族生存法則》是一本寫給歷史愛好者的三國歷史解析讀物。真正的“三國”,并不是小說、戲曲中動輒就“大戰(zhàn)三百回合”的英雄場景,也并不只是那些閃耀著光芒、極具傳奇色彩的三國“超級英雄”。在魏、蜀、吳三國鼎立,以及最終三家歸晉的背后是許多許多累世公卿的豪門士族的較量。如果說漢末三國的群雄割據(jù)的爭斗是一盤大棋,那這背后的棋
本書為中國古代歷史通俗讀物,主題是西晉滅亡和東晉建立的這段歷史。西晉末年,一場波瀾壯闊的歷史大戲拉開帷幕。由于政治斗爭的漩渦、民族沖突的硝煙以及自然災害的洗禮,西晉政權風雨飄搖,社會動蕩不安。在這股歷史的洪流中,西晉皇族與士族精英選擇南遷,尋找新的生存土壤。公元317年,司馬睿在江南的建康(今南京)擎起東晉的大旗,一個
《歐洲早期漢學史——中西文化交流與西方漢學的興起》以古希臘、羅馬對中國的認識為開端,從地理大發(fā)現(xiàn)、傳教士入華著手,從認識和想象兩個角度,從互動與交流的視野,梳理歐洲早期關于中國知識和形象的形成以及在這一過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動。作者認為互動的交流、相互的影響、共同的創(chuàng)造是16-18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根本性特點,并基于
本期共刊發(fā)近代史料7篇,筆談文章2篇。《窮愁錄》為李慈銘同治元年四月至閏八月病中之讀書、見聞記錄!蹲笞谔奈纯奂宸N》收錄左宗棠自光緒十年(1884)至光緒十一年(1885)折件五種;《賀濤藏友朋弟子書札輯證》收錄賀濤友朋弟子書札62通;《蔡鍔電文稿輯錄》為蔡鍔于1912年12月至1913年4月間的電稿181封;《川
本書講述曹操少年行俠好義,后來隨著平定黃巾軍、起兵討董卓、迎接漢獻帝,奉天子以令不臣等一系列事件得到成長,并先后擊敗袁術、陶謙、呂布等諸侯。最終在官渡之戰(zhàn)中擊敗袁紹,統(tǒng)一北方。但是在赤壁之戰(zhàn)中敗于孫劉聯(lián)軍,南征失敗,導致天下三分。曹操用人唯才,抑制地方大族;建立屯田,興修水利,恢復社會生產(chǎn)。在文學上,曹操作詩慷慨悲涼,
本書講述諸葛亮早年隱居南陽,探索天下大勢和治國方法。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提出隆中對,劉備依照諸葛亮的規(guī)劃,成功占領荊州、益州作為地盤,與孫權、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稱帝之后,任命諸葛亮為丞相,但隨著夷陵之戰(zhàn)失敗,劉備病逝,諸葛亮受命于危難之際。劉禪繼位后,諸葛亮鞠躬盡瘁,大事小事親自處理,賞罰分明;對外與東吳
近年來,大運河是人文社科領域研究的熱點范疇,相關研究見諸文學、地理、歷史、經(jīng)濟等學科門類,蔚為大觀、漸成顯學。本書以江蘇省內(nèi)大運河沿線的八座城市(徐州、宿遷、淮安、揚州、蘇州、無錫、常州、鎮(zhèn)江)為書寫對象,兼顧運河城市的“前世”與“今生”,集結江蘇省內(nèi)大運河研究優(yōu)勢力量擔綱執(zhí)筆,對大運河做權威歷史敘述。同時,加入當下熱
傳統(tǒng)文化來自祖先對生活的體驗,原本是活潑潑的,古人覺得有用,于是撰刻成文辭,蟄藏在經(jīng)典之中。本書試圖勾勒出日常生活里人們對傳統(tǒng)的無心之感,讓文化從古老的典籍中跳躍出來,觸碰紛繁多彩的日用俗常,感召當代人的平凡時光。
《夢粱錄》二十卷,是南宋人吳自牧撰寫的一部介紹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該書仿效《東京夢華錄》體例,記載南宋臨安的郊廟、宮殿、山川、人物、市肆、物產(chǎn)、戶口、風俗、百工、雜戲和寺觀、學校等,為了解南宋城市經(jīng)濟活動,手工業(yè)、商業(yè)發(fā)展情況,市民的經(jīng)濟文化生活,特別是都城的面貌,提供了較豐富的史料。書中妓樂、百戲伎藝、角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