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后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chuàng)作。該著作前后經(jīng)歷了14年,才得
常任俠先生絲路文化藝術研究的代表作《絲綢之路與西域文化藝術》,是他幾十年心血的結晶。該書主要論述漢唐間西域音樂、舞蹈與雜技藝術東漸的歷史,鉤稽梳理西域文化藝術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再東傳日本的沿革線索,脈絡分明,資料豐富,考據(jù)翔實,見解精辟。全書共分四編:“絲綢之路與西域文化藝術”、“漢唐間西域音樂藝術的東漸”、“漢唐間西
本書從圖像學的角度,研究元明之際,政權更替中的上層統(tǒng)治者與下層百姓的觀念變遷。從圖像出發(fā),研究思想與觀念,是目前極為創(chuàng)新的史學研究視角。本書主要以專題研究的形式,圖文并茂,結合大量留存在紙本、絹布、畫像磚上的圖像資料與記載在文獻史料上的文字資料,探討13—14世紀的國家、族群認同問題,以及相關的社會文化變遷。宋、金末年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歷史卷(中英對照)》以學生和教師等群體為讀者對象,為其研讀、理解和翻譯中華思想文化相關內容提供準確權威、正本清源的參考。全書收錄310條歷史類中華傳統(tǒng)思想文化核心詞,按中文條目拼音排序以便于查找,并附有多種索引以滿足不同需求。這些術語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維方式,體現(xiàn)了中國核心價值,編寫者用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哲學卷(中英對照)》以學生和教師等群體為讀者對象,為其研讀、理解和翻譯中華思想文化相關內容提供準確權威、正本清源的參考。全書收錄322條哲學類中華傳統(tǒng)思想文化核心詞,按中文條目拼音排序以便于查找,并附有多種索引以滿足不同需求。這些術語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維方式,體現(xiàn)了中國核心價值,編寫者用
此次付梓出版的“《良友》里的民國生活”叢書包括:《民國里的上!贰睹駠詈喪贰贰端麄兊拿駠贰对诿駠\生》《民國親歷記》和《行走在民國》。為了保持《良友》的原貌,并將原刊精華準確地呈現(xiàn)給讀者,僅對內容作了重排與審校,地名、人名、語言風格和一些詞語的使用,以及少量英文標題和圖題等,都沒有作修改,也沒有加編者注,完全依照
此次付梓出版的“《良友》里的民國生活”叢書包括:《民國里的上海》《民國生活簡史》《他們的民國》《在民國謀生》《民國親歷記》和《行走在民國》。為了保持《良友》的原貌,并將原刊精華準確地呈現(xiàn)給讀者,僅對內容作了重排與審校,地名、人名、語言風格和一些詞語的使用,以及少量英文標題和圖題等,都沒有作修改,也沒有加編者注,完全依照
中蒙俄經(jīng)濟走廊是“一帶一路”重點建設的六條走廊之一,共同建設這條重要的經(jīng)濟走廊,是中蒙俄三國關系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事業(yè),是實現(xiàn)中蒙俄三國合作共贏、協(xié)同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處中國北疆,是中蒙俄經(jīng)濟走廊的始發(fā)地,而歷史上作為絲綢之路重要組成部分的草原絲綢之路,是溝通歐亞大陸的商貿大通道和連接東西方經(jīng)貿、文化的
《激蕩:晚清二十年》是對清王朝崩潰最后二十年歷史的整體性研究,對一系列重大事件做了簡要敘述和重新解讀,包括甲午戰(zhàn)爭、戊戌維新、義和團運動、新政改革、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等。本書分析了在整個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晚清最后二十年的特殊性與積極意義;也讓我們認識到熟知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可能的另外一面。
越文化是浙江文化的根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jīng)歷先秦、明代和民國初年的輝煌之后,越文化迎來新中國誕生所帶來的發(fā)展機遇,在為新中國七十年的文化學術事業(yè)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作出多方面貢獻的同時,也不斷煥發(fā)出蓬勃生機。為進一步梳理越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發(fā)展,體認越文化研究在當代中國“文化自信”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浙江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