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山東省歷代方志集成》中《(雍正)山東通志》為底本,采用4拼版,共三十六卷,首一卷,三十七目,分為:圖考、典謨、星野、建置、城池、疆域、山川、形勝、圻封、古跡、巡狩、闕里、田賦、鹽法、學校、選舉、兵防、驛遞、河防、漕運、海疆、秩祀、橋梁、風俗、物產(chǎn)、職官、公署、宦績、人物、列女、仙釋、方技、陵墓、五行、經(jīng)籍、藝文
四川省檔案館藏川滇邊務大臣衙門檔案,形成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至宣統(tǒng)三年(1911),共計1193卷,真實記錄和還原了清末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和代理川滇邊務大臣傅嵩煒在川邊(包括今四川甘孜、云南迪慶、青海玉樹等)推行改土歸流、經(jīng)營川邊、籌劃西藏的歷史經(jīng)過,是清末川邊歷史的“百科全書”,對于了解和研究清末川邊政治、軍
本書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整體文脈梳理,以正在編纂出版的《儒典》體例、內(nèi)在邏輯、所收文獻為山東文脈的主體框架,在此基礎上進行文獻擴充,形成若干板塊。二是以代表儒家文化的孔子、孟子,代表齊學的管子,以及山東特色的兵家文獻等形成極具特色的文獻集成。現(xiàn)存2000余種孔子文獻,1200余種孟子文獻,300余種管子文獻,及已出版的《
舊方志作為地方珍貴古籍,是研究一地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社會等必不可少的資料,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近年來,各地方志工作主管部門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挖掘、整理舊方志檔案資料,取得一系列可喜成果,此次武鄉(xiāng)舊志影印整理項目是由武鄉(xiāng)縣人民政府牽頭,武鄉(xiāng)縣委黨史研究室(武鄉(xiāng)縣地方志研究室)具體負責實施的。此次整理以國家圖書館古籍
齊魯文庫·紅色文獻編 輯 1~100卷
齊魯文庫·典籍編 輯 1~100卷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中國史學會主持,幾乎當時所有國內(nèi)著名歷史學家都參與編纂的一部關于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大型資料匯編。其編纂時間之長、動用人力物力財力之多、規(guī)模之大、涉及范圍之廣、作用影響之深遠,在中國近代史書籍編纂領域中是空前絕后的,也是研究近代史的學者所必須翻看、查閱之資料。本編《辛亥革命》卷,共8冊,約350萬字,初版
本書舊題唐陸廣微撰,是記錄唐代蘇州地情的重要文獻,主要記載唐代蘇州所領七縣沿革掌故,兼及賦稅、城池、山水、坊巷、橋梁、寺觀等事,尤詳于記載吳縣、長洲縣。該書原已散佚,后有多家輯錄,書中載有少量唐代以后史事,可能是后人增補。附《后集》一卷,不書撰人姓名,補續(xù)唐以后事,建置年號止于大中祥符,當系北宋人所作。
本書以元刊胡三省注本為底本,融現(xiàn)代研究成果,除傳統(tǒng)字音、字義、人物、地理、職官、歷史掌故諸項注釋外,作者制定了新注凡例,文前導讀著重評介編年體史書的點等,將微觀研究和宏觀研究結(jié)合起來,具有時代性、學術性、創(chuàng)造性、工具性等顯著點。有助于后人的閱讀和理解原文,了解《資治通鑒》一書的內(nèi)容、體系及價值,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幾千年
《元朝秘史》,又稱《元秘史》《蒙古秘史》,為13世紀形成的、以編年體形式記述蒙古族發(fā)源、發(fā)展及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高原、建立大蒙古國的歷史文獻,原典未能流傳至今。明洪武年間,有被稱為《元秘史》的宮廷刻本,十二卷,用于教習蒙古語。永樂初,此本被當作史籍抄入《永樂大典》卷5179—5193,由十二卷改為十五卷,題名改為《元朝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