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歷史》項目由南京師范大學文化產業(yè)研究發(fā)展中心策劃,擬從2013年開始,每年出版四輯,隨著圖書編寫的不斷成熟而逐步增加冊次,并定期舉行《中國國家歷史》高端論壇!吨袊鴩覛v史》擇取內容的原則:第一,緊扣人類發(fā)展脈搏,突顯歷史重大脈點;第二,剖析歷史深刻淵源,聚焦當代社會熱點;第三,展現喜聞樂見的歷史題材
一部從社會史、文化史視角重新解讀清承明制傳統(tǒng)命題的創(chuàng)新之作,全景勾勒明清世俗化社會的全貌,深入考察明清國家治理與社會變遷的內在繼承性。作者著眼于地方治理的繁難、人事制度的瑣碎、社會群體的復雜、生活秩序的變動,通過對幕府、鏢局、會館、塾師、俠客化僧人、戀世尼姑等社會組織和群體的細致梳理,多維呈現了明清世風世情的世俗化特征
《廣府文化》第11輯是“第十一屆廣府文化論壇”的參會論文之精選,包括廣府語言與文學、廣府歷史與地理、廣府文化與藝術等18篇論文,所選論文資料翔實,論述充分,新意撲面,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
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大量的祭壇和神廟,當然其中大型壇廟的建筑和使用無一例外地被統(tǒng)治者所壟斷。與此相對應,壇廟也成為中國古代國都的代表性建筑。從史料記載和考古發(fā)現來看,包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等六大古都在內,中國歷史上有過十幾座壇廟群,然而時至今日,絕大多數輝煌一時的壇廟建筑都已在歷史長河中湮滅。令人欣慰的是,
本書是西夏史最新成果,圖文并茂,既有學術性,又有可讀性。全書分九章。一至四章從唐五代遼宋夏金歷史發(fā)展大背景下,考察黨項崛起與西夏建立、發(fā)展和衰亡;第五章從宗族制度、土地占有、階級結構入手,闡釋西夏宗法封建制度;第六章從農牧交錯的區(qū)域特點,考察西夏農牧業(yè)和手工業(yè);第七章從中原農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交通要道的視域,闡釋西夏
本書以宏觀的視野探究中朝典籍交流,著重聚焦儒學典籍、史部典籍與文學選本三大關鍵領域。作者通過細致的研究和綜合性分析,勾勒出古代朝鮮漢籍的整體樣貌,彰顯了古代朝鮮漢籍在體例及編纂層面對中國漢籍的模仿與創(chuàng)新,借此展現了漢文化的深厚內涵及其在東亞區(qū)域的深遠影響力。
本書是著名漢學家鐘鳴旦教授(NicolasStandaert)關于十七、十八世紀中歐歷史編纂學和歷史紀年學交流的研究成果之一。主要考察了明末清初出現的一種特殊體裁的史書綱鑒體史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對西方的中國上古歷史書寫所產生的影響。這本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分別討論明末清初綱鑒體史著譜系和來華歐
《老照片》第一五九輯共十六篇文章。故時風物中,《馬繼業(yè)夫婦在喀什噶爾》一文詳細描述了馬繼業(yè)夫婦在喀什噶爾的生活及其所處的歷史背景,鮮活而生動地再現了一百多年前新疆喀什地區(qū)的民情風物以及種種歷史過往。名人一瞬有五篇文章,分別涉及民國名媛陳絢的交際圈、1958年齊白石遺作展上的名人們、從南泥灣走出的空軍將領陳海林、清末秀才
《古文尚書鄭氏注箋釋》四十卷敘錄一卷,曹元弼撰。曹元弼乃清代經學之殿軍,是中國學術史上新舊交替的重要人物,其晚年的學術重心在《尚書》學,《古文尚書鄭氏注箋釋》是在“經正庶民興”的指導思想下撰寫的最能體現他相關成就的一部書,既是后出轉精的集成之作,又是漢宋兼采的代表之作。該書主體內容包括《尚書》經文、鄭玄注、箋、釋四個部
本書是一套給6-12歲青少年的萌趣古代文學經典讀本,精選熱門古書《夜航船》中的天文部、地理部、倫類部、選舉部、兵刑部、文學部、禮樂部、政事部中的經典內容,集成8個主題、30余個類別、130余個詞條、300余個知識拓展、500余幅繪聲繪色的詼諧漫畫,內容包羅萬象、條目字數適中,文白對照、精校精編,內容通俗易懂,內涵趣味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