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弘揚愛國主義、講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為核心,以提高學校教育文化品位、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偽目的,試圖通過這場溯源性質的探尋,邂逅中國文明發(fā)展歷程中祖先給我們留下的一件件國之瑰寶。全書共包含八個項目,分別為思想的魅力—中國傳統(tǒng)哲思,不朽的經典—古代文學作品,筆墨的意境—中國書畫藝術,傳世的
本書是由浙江日報2020年推出的“浙江文化印記”欄目新聞稿匯編而成,由浙江日報記者團隊走訪浙江省內20處“文化印記”項目,采訪與“文化印記”密切相關的專家,對文化印記的文化內涵和淵源進行介紹和深入解讀。“文化印記”由浙江省委宣傳部與省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聯(lián)合開展的社會征集評選活動選出,包括良渚古城遺址、杭州西湖、錢塘潮
本書是《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第21輯,是黃河文明發(fā)展研究的集成之作,集中體現(xiàn)了黃河流域悠遠流長的文明。內容涵蓋面廣,包括黃河文明專論(商文明專論)、黃河流域高質量發(fā)展、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黃河文明與文化四大專題板塊的文章,總共入選25篇高校相關專業(yè)學者的高質量論文。這25篇論文內容專業(yè)性突出,論證嚴密,對黃河流域的可持
本書充分吸收和采納了當今考古學、歷史學、文化學、民俗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多種學科領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了全面而簡明的論述。主要包括漢字與辭書文獻、中國民族樂器及名曲、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中國書法繪畫文化、中國戲曲文化、中國園林文化、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文化、中國詩詞文化、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等方面的
本志書系統(tǒng)地記述廈門市海滄區(qū)東孚鎮(zhèn)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歷史和現(xiàn)狀,時間范圍上限追溯至有史料可考之時,下限一般至2014年年底。個別重要事件、組織機構和圖照等,為保持資料的完整性而適當延伸,或作為附記以方便查考。大事記下限延伸至2017年。本志采用述、記、志、傳、圖、表、錄、索引8種體裁,以志為主,設六篇,按鎮(zhèn)
在近幾年來,隨著廣東省十一個中央蘇區(qū)縣確認的完成,需要以中央蘇區(qū)縣角度的闡述地方革命史,傳播革命內涵,闡釋革命精神,在黨史理論讀物和革命歷史遺址之間架起了一個橋梁,闡釋廣東省中央蘇區(qū)縣的紅色歷史。本書通過精選歷史現(xiàn)場,把廣東省十一個中央蘇區(qū)縣的革命舊址用紅路串聯(lián)起來,用新穎的方式向當代人體現(xiàn)了崢嶸歲月和革命歷史故事,啟
本書貫通舊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時代,對接華夏三皇五帝、古蜀五代及四川寶墩、三星堆古蜀文化,解密蜀夏源流關系,抽絲剝繭化解黃河文明中心說對古蜀文明的排斥性,突破上古典籍、三皇五帝、古蜀文明、長江文明、黃河文明等單一研究的尷尬和局限性,填補了“資陽人”連貫遠、上、中古史研究領域的思維空白。
本選題是為2023年農家書屋儲備的選題。本書包含12個從《史記》中精心挑選的秦漢時期的歷史故事主題。《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通史,原著為文言文,內容龐雜,孩子讀起來很吃力。本書致力于用孩子能理解的文字書寫歷史,配上精美插畫,同時,編者根據(jù)孩子們的閱讀習慣,結合中國地圖出版社在地理學科方面突出的出版特
《(乾隆)重修紹興府志》八十卷首一卷,(清)李亨特修,(清)平恕、徐嵩等纂。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半葉十行行二十三字,小字雙行同,口,單魚尾,四周雙邊,有圖。李亨特,乾隆五十七年任紹興府知府,總裁修志事。所撰序稱:“昔陸游作嘉泰志,以會稽名;蜃I之,故題曰《紹興府志》,遵今憲也。日重修,明有所本也!毙蚝筲j有
《紹興府志》五十八卷,(清)張三異修,(清)王嗣皋纂。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單魚尾,四周雙邊,有圖。卷前有康熙十一年(子)王嗣皋、姜希轍、胡升猷、茹鉉的序,在其序后分別鈐有“王嗣皋印”“戊子解元乙丑進士”“姜希轍印”“定庵”“胡升猷印”等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