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意圖分四部分展開討論:明清政治與社會文化、法律視野下的傳統(tǒng)社會、區(qū)域文化史與地方社會、近代法律變遷與社會轉型。每一部分會收錄4-5篇有質量的主題論文。在作者選擇上以堅持中青年教師為原則,邀請在學界較有影響力的學人加盟出版,如林乾教授、趙曉華教授等,并在職稱分布上保持教授、副教授、講師的均勻分布,呈現(xiàn)出良好的梯隊層次
作者在史學界公認金史研究史料罕缺的情勢下,擇東平歷史上轄治區(qū)域廣、尚無人問津的金朝楔入,從《金史》《中州集》《東平州志》及石刻等史料的吉光片羽中,窮十年之功,著成東平古代部區(qū)域斷代史書,填補了東平乃至山東的金史研究之闕,是為東平地方史、區(qū)域史的開山力作。本書分上、下兩編,15卷。上編7卷,再現(xiàn)了金朝時期東平的政治、經濟
本書為程妮娜教授的論文集,擇取作者40余年學術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20篇論文,內容涉及中國古代王朝治邊思想、東亞封貢體制、東北民族史、遼金政治史、《金史》編纂等諸多領域,展示了作者在遼金史、東北史、邊疆史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貢獻。
《北華捷報》由英國商人亨利·奚安門于1850年8月3日在上海英租界創(chuàng)辦。自1859年起,《北華捷報》被英國駐滬領事館指定為公署文告發(fā)布機關,被視為“英國官報”。本書則選取1916-1935年有關“溫州”(Wenchou)的主要新聞報道和評論,并按照扁你按順序加以編輯和翻譯,對于學者研究近代溫州地方史乃至更廣范圍內的區(qū)域
本書立足于推動高校思政課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現(xiàn)實訴求,從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倫理文化的視域出發(fā),詳細分析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倫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時代價值,并通過對現(xiàn)實境遇的分析,揭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倫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倫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所應堅持的基本原則、遵循的主要思路和核心要義進行了思考。
《徽學》創(chuàng)刊于2000年,是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集刊,主要刊發(fā)海內外高水平徽學研究成果。本刊注重徽學研究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講求學術性、理論性、前沿性,開設“文書與文獻”“宗族與社會”“徽商與經濟”“學術與文化”“理論與綜述”“比較及其他”等專欄。本書為第十八輯,分為“特稿”“宗族
黃河文化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豐富的教化價值。本書以黃河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為切入點,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在河南、甘肅、寧夏等地考察黃河時的重要講話為指導,在闡述黃河文化的內涵、特點和時代價值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黃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內在邏輯、現(xiàn)
本期共刊發(fā)七篇近代史料。包括光緒年間戶部尚書、軍機大臣閻敬銘《致李用清未刊函稿》22通,清末外務部尚書鄒嘉來的《儀若日記》(三)和黃彭年同治年間的《漢中日記》,涉及晚清歷史的諸多方面。發(fā)表兩篇外文翻譯資料,其中《五四時期學生抵制日貨運動日方檔案選譯》,內容為五四時期中國各地學生抵制日貨運動情況,特別是各地學生組織情況。
本書闡述了永嘉場地域文化的特色,初步總結和探討了明代永嘉場地域文化崛起的原因,并圍繞明代四大家族,即李浦王氏、普門張氏、英橋王氏、七甲項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考察其生平歷履、宦績學業(yè)、文學成就,以及對明代政治、文化的影響。本書還首次提出“永嘉場學”的觀念,認為隨著永嘉場地域文化研究的深入廣泛,有望形成永嘉場學,成為溫州學的
本書共設十五章,內容包括:地方志與當代小說的“輿地”詩學、地方志與當代小說的“名物”寫作、地方志與當代小說的“博物”寫作、地方志與當代小說的“史傳”傳統(tǒng)、地方志與當代小說的“風學”傳統(tǒng)、地方志與當代小說的“村落”敘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