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qū)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學等九所高校內有著共同學術旨趣的一群學者聯(lián)合創(chuàng)辦的學術刊物。自施堅雅打破王朝國家歷史敘述的范式,提出從區(qū)域的脈絡解釋中國歷史結構的理論起,區(qū)域史研究成為學者們試圖加深理解國家歷史乃至全球歷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問題,是歷史上人們的互動如何形成在某個視角下有意義的“區(qū)域”。本刊即希望給研究者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司馬光主編,記錄了從春秋戰(zhàn)國到宋朝建立之前1362年的歷史發(fā)展脈絡,總結了朝代更迭規(guī)律,對后世影響深遠。本書即是遴選了《資治通鑒》中的大事篇章,以時代為序,以生動人物為重點,并輔以簡要的詮釋和翻譯。既為讀者掃清閱讀障礙,也方便他們提綱挈領地了解歷史。 本書編者既是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優(yōu)
本書圍繞明代朝貢制度與全球貿易的碰撞與較量展開論述,詳細講述明代朝貢制度建立的原因和形成過程,以及這個制度在運行過程中受到的挑戰(zhàn),審視了大航海時代大背景下,明朝與世界巨大沖突的歷史細節(jié)。全書從地緣格局、統(tǒng)治思維和政治制度、民間海外貿易、貨幣制度、中西方思想啟蒙、武器與科技、?艿葍韧舛喾矫妫鎸徱暳嗣鞒鸩铰浜笥诮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編的中國歷史研究學術文庫叢書之一。為域外漢籍研究著作,書中借助漢文化整體研究以及傳播學、文本學等相關理論,以《史記》《漢書》在古代朝鮮半島傳播、接受評論的史實為基本資料,全面探討了兩書作為歷史文本在域外語境下的事、文、義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力,指出兩書在朝鮮傳播過程中受經體史用、文道一體等理學史學觀念影
《概念的文化史:以封建與經濟為例》一書秉承陳寅恪先生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之題旨,以封建和經濟為典型案例,探討漢字文化古今轉換、中西交會之際發(fā)生的名實錯位概念誤植問題;考究新名在內外交會、中西涵化過程中的生成機制。本書是作者首倡的歷史文化語義學研究范式的又一次學術實踐。其理路是:在古今轉換、中西交會的時空坐標上,對漢
本書是美國著名學者、中國問題研究專家胡素珊(SuzannePepper)的代表作,是西方學者較早對國民黨如何失去大陸政權這一歷史命題進行全面系統(tǒng)、客觀中立研究的重要學術著作。關于國民黨失敗、共產黨勝利的原因,作者并不滿足于以簡單的因果關系進行解釋,而是在中國內戰(zhàn)的各個層面上對兩黨進行比較:與學生和知識分子的關系,土地改
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鄭和率領遠洋船隊七下西洋,歷時28年,經東南亞、印度洋到達紅海及非洲海岸,遍訪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創(chuàng)造了偉大壯舉。 鄭和不僅是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之一,同時是杰出的外交家、軍事家,是傳播中華文明的使者,是維護世界和平的使者,是中國對外經濟、文化、醫(yī)藥、科技交流和傳播的使者。本書是作者采訪海內外鄭和
本書為著名學者李涵教授的史學代表作,共收錄25篇文章。本書從宋遼金官制與政治研究方面集中探討從唐宋到遼金的翰林制度,兼及宋遼金中央官制、俸祿制度等,以及從宋代地理與長江流域的開發(fā)等方面?zhèn)戎靥接懙谭澜ㄔO、城鎮(zhèn)興衰諸問題,涉及宋代江漢平原經濟開發(fā)與環(huán)境變遷的歷史。本書還嘗試從婦女的角度切入歷史,分析宋金時代的政治、法律與社
本書充分吸收和采納了當今考古學、歷史學、文化學、民俗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多種學科領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綜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歷程、類型特點、價值取向及其與外來文化互動交融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了全面而簡明的論述。重點介紹了中國古代禮制、哲學、宗教、陵寢、文學、藝術、史學、科技、建筑以及社會心理、民間風俗等方面的基礎知
本書通過記敘晚明風云激蕩的歷史,刻畫了性格各異的君、官、學、商、民,在小冰期白銀危機后金崛起與農民起義之外提出明亡的社會原因當陽明心學開啟的自由主義思潮讓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覺醒并開始為人欲辯護時,底層民眾迫切關心的是公平,甚至不惜為此天崩地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