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歷朝遺民不同,清遺民面臨著道德和價值之源的干涸,經(jīng)歷著從“遺民”到“棄民”的角色轉變,他們由此成為國家“脫節(jié)的部分”。但士人身份決定了他們對社會變遷尤其是政治變遷極為敏感,后者深刻影響他們的活動、角色與命運。文學書寫既反映了他們的情感、體察與因應,也依稀顯示了裹挾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混沌力量。
如果把“中日現(xiàn)代文學關系”一語中的“現(xiàn)代”作為時間概念,限定在民國初年至1945年之間,就不難發(fā)現(xiàn),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兩國的文學發(fā)生了廣泛、直接而又密切的關聯(lián),呈現(xiàn)為一種高密度的交織狀態(tài)。而作為日語同人詩刊的《銅鑼》于1925年誕生在中國廣州,繼而移至日本繼續(xù)發(fā)行,并成為日本重要的現(xiàn)代主義詩歌雜志,就不妨視為體現(xiàn)
《詩經(jīng)》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古代詩歌的源頭,被后世學者稱為“詩賦之祖”。其流傳下來的雖然只有305篇,但在春秋時期卻有百科全書式的地位,以至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時至今日,《詩經(jīng)》依然有著不菲的價值。本書是《詩經(jīng)》導讀之書,也是姜廣輝、邱夢艷《詩經(jīng)講演錄》的續(xù)編之作,故名《〈詩經(jīng)〉講演錄續(xù)編》。
本刊為中國文學研究論文文摘叢書之第三輯,設有“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與文獻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五個欄目,以“學術文摘”和“論點摘編”兩種形式對2022年以來中國文學研究領域的優(yōu)秀論文予以轉載和推薦,并以欄目專家撰寫的“主持人語”作綜述與導讀。入選論文經(jīng)過欄目組初審、主編復審和同行專家的
《古代文學前沿與評論》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勢學科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學科主辦,也是該學科實施社科院“登峰戰(zhàn)略”學科建設計劃的重要舉措。集刊擬一年兩期,每期字數(shù)20萬字左右。集刊以組織、發(fā)表學科內各類學術評論(特稿、筆談、書評、訪談、專題評論、前沿綜述、會議紀要、項目動態(tài)、論點匯編、新資料或特藏文獻等)為基本方式,致力于追蹤
本書遴選北京大學2023級本科新生優(yōu)秀征文百余篇。征文的作者來自各個院系,在新生教育期間,他們圍繞“共筑強軍夢,砥礪報國行”的主題,深入思考,細致探求,融合自身體悟,書寫真情實意。全書共分為五章,分別聚焦“我的成長”“我的大學”“我的青春”“我的夢想”“我的祖國”,其中的作品情脈、意脈、語脈通達,茹古涵今,數(shù)往知來,蘊
本書集中反映了近年來柳青研究的前沿收獲。收錄了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領域老、中、青三代學者圍繞柳青作品的文學史地位、思想意義、政治意涵等展開的嶄新討論。很多論文對《創(chuàng)業(yè)史》《種谷記》《銅墻鐵壁》等柳青代表作采取歷史、文學、社會、思想的交叉視角展開了細致、深入的解讀,重新闡發(fā)其文學價值與歷史價值。作為最富盛名的人民文學作家,柳青
盧見曾是繼王士禛之后又一位主盟江南文壇的山左詩人,他憑借兩淮鹽運使的身份和愛才好客的通達個性聚集起大批文人學士,極大地帶動了山左和江南兩地詩文、學術、戲曲、書畫的發(fā)展,為清代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主持編纂的《國朝山左詩鈔》是清代第一部山左詩歌總集。本書以盧見曾與《國朝山左詩鈔》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了盧見曾的生平經(jīng)
本書從明代詩學內在問題出發(fā),在中國詩學整體理論視野中,展開對清代詩學的全面探討。作者提出,真?zhèn)、正變、雅俗三對基本觀念制約明清詩學的歷史進程。全書十六章,在充分占有并深入研究大量原始文獻的基礎上,揭示清代詩學的演變軌跡及整體特征,探究各時期詩學的理論問題與價值取向,考察各詩學流派的群體構成及理論主張,比較各派之間的承嬗
《中國詩歌研究》是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所創(chuàng)辦的大型學術叢刊,內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詩歌研究。自創(chuàng)刊號起,先后設置有中國古代詩歌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研究、中國詩歌理論研究、中國少數(shù)民族詩歌研究、當代海外華人詩歌研究及中西比較詩學研究、詩學史及詩學文獻研究、青年論壇等欄目。其中詩學史及詩學文獻研究、青年論壇,為特色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