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朱熹先生《四書章句集注》刊行之后,原本《大學》,或稱古本《大學》逐步淡出了學界,講原本《大學》的人幾乎沒有。朱熹先生之前,北宋司馬光曾經(jīng)按照原本《大學》講學;朱熹先生之后,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也是依照原本《大學》給弟子們講學,遺憾的是司馬光和王陽明兩位先哲都沒有留下講稿。書商出于利益追逐,居然把西漢戴圣《禮記》第42
原始儒學的民本智慧與黃老之術并行不悖,創(chuàng)造了文景之治的奇跡,為文治武功的漢武帝出場做了充足必要的物質準備;而恰恰因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獨尊董仲舒經(jīng)過改造的偽儒學后,大漢江河日下,風光不再!原始儒學的民本智慧與釋道哲學并行不悖,造就了盛唐文明。唐太宗以原儒民本哲學智慧與民休養(yǎng)生息,以道家哲學智慧增強政權合法性,以
《中庸心讀》的學術創(chuàng)新點:一是論證了《中庸》作為《禮記》中的獨立篇章,不存在朱熹說的經(jīng)傳二分。二是對《中庸》文本做了基于文章學的結構劃分。全文結構清晰,邏輯嚴謹,論證嚴密。三是糾正了對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狹隘理解。中庸只是中和成為常態(tài),追求的是適中適合事宜,甚至是動態(tài)的過程,未必不偏不倚。四是確定中庸不是先天
《孟子》雖仍是語錄體,卻是對《論語》的超越!睹献印穮s由孟子親自著錄,隨行的學生萬章等只是學術助手,這使得《孟子》保持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華和藝術精華。孟子是先秦偉大的思想家,其思想核心在于民本,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震古爍今,猶如航標,燭照中華,時至今日,依然鼓勵我們前行。真實確立人民的主體地位,深度發(fā)掘
為促進漢文佛教文獻學的發(fā)展,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敦煌學研究所特編輯出版《佛教文獻研究》學術集刊。本集刊由上海師范大學定源教授主編。本輯收入12篇學術論文,研究領域涉及漢文大藏經(jīng)、域外佛教文獻、敦煌遺書以及藏內(nèi)佛教文獻等相關研究,具體內(nèi)容涵蓋文獻版本考訂、思想探究、文本比較、文獻價值闡述以及研究史梳理等方面。書后附
本書是一本適合中小學生自主閱讀的提高自控力的方法書。 本書針對孩子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情緒管理相關的問題: 不能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 遇事不能冷靜面對; 時間管理方面沒有好習慣; 無法肯定自己; 控制不住憤怒; 過于執(zhí)拗、緊繃…… 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真實問題,具有針對性
本書是一本適合中小學生自主閱讀的提高專注力的方法書。 本書針對孩子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專注力相關的問題: 聽覺和視覺易受干擾; 寫作業(yè)時注意力不集中; 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 一動腦筋就感覺累; 分不清學習的主次順序; 不會調(diào)整自己的專注力…… 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真實問題,
在這個科技發(fā)達的時代,有太多信息吸引著人們的注意,也讓專注力缺失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現(xiàn)象。分心、拖延、忙中出錯等問題困擾著很多人,也造成了嚴重的效率低下。人們總是被告誡要專心點,但并不知道應當如何保持專注。想要學會高度專注,自由掌控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我們不妨用本書中的方法來幫忙。本書從八大方面進行講解,用72招實
本書向我們展示了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種種悖論痛苦與快樂、黑暗與光明、妥協(xié)與努力、失與得……以及如何通過塑造七種至關重要的品質來平衡這些悖論。本書將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理解人生的意義和真諦,更有預見性地平衡生活中的復雜境遇,處理好個體與生命、生活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