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結了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震教授近五六年來陽明學研究的新成果。 陽明學,既指王陽明個人的哲學思想,也包含陽明后學或后世學者有關陽明學的思想詮釋與理論發(fā)展;而再讀,指重新解讀和思考,也涵指不盡同于以往學界的相關研究而略有新的看法。全書由問題所牽引,討論的內(nèi)容呈多點散發(fā),最終聚焦于廣義陽明學的思想和歷史。主要關心的問題有
柏拉圖:世界為何如此存在? 亞里士多德:如何適應現(xiàn)存的世界? 柏拉圖出身于雅典貴族,受蘇格拉底教導,主張超越凡俗現(xiàn)實,追求更高的精神真理。亞里士多德生在醫(yī)生家庭,堅持認為經(jīng)驗觀察是獲得知識的真實途徑,人要學會適應現(xiàn)實。師徒二人選擇了截然不同的哲學方向,并展開持久的競爭,對西方歷史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書刻畫了這場哲
《死亡的五次沉思》出自程抱一和友人的交談。作者通過自己一生的體驗、觀察和思考,提出一種新的認識生命的視角:與其由生向死,不如由死向生。死亡不再被視為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的一個階段。作者強調(diào)生命的運動性和超越性,他關注的是死亡如何將每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和宇宙的歷程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使有限的生命成為一個永恒的瞬間。而這種觸及
《哲學原理》是笛卡爾晚年對其哲學思想進行總括和全面梳理的集大成之作,最早用拉丁文寫成,于1644年出版。此后由隱修院院長克勞德·皮科(ClaudePicot)將其譯為法語版本,并于1647年出版。 這本書主要展示了笛卡爾是如何從他經(jīng)由反思而得出的自然原理出發(fā),一步步推出了從宇宙天體到地界萬物的全部自然現(xiàn)象
《反思的使命》分為兩卷,第一卷論述胡塞爾的生平與著作。這里所說的著作,不僅是指他生前出版的著作,也包括他身后留下的講稿、書信與四萬多頁的研究手稿,一言以蔽之,他的思想記錄。第二卷講述胡塞爾與同時代重要的思想家,如馮特、布倫塔諾、弗雷格、石里克、哥德爾等人的交互思想史。其中不僅包含胡塞爾與他們的思想交流的歷史,也包含他們
1927年,德國著名現(xiàn)象學家馬克斯·舍勒在達姆斯達特智慧學派大會上發(fā)表了名為《人之特殊地位》的報告。1928年,舍勒在此報告的基礎上進行擴充,出版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單行本。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德文版先后出過數(shù)版,但通常所見版本是不同編者按不同取舍標準在不同時期對原文的加工成果,包含了來自編者而非作者
本書是武漢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公選課《中國哲學原著選讀》的配套讀物,所選篇章和人物的哲學思想片斷,可以說是中國哲學精華中的精華。書中所選章節(jié)由人物與著作選篇理由的扼要介紹、篇章題解、正文注釋三個部分組成。書中注釋以貫通義理為主,以疏解字句為輔。側重于注釋在理解上有難度和解讀上有分歧的地方,以及認為有必要作注的字、詞、短語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奠基》是西方哲學史上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延斯·蒂默曼的《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奠基〉評注》基于哲學史和康德哲學體系雙重視角對該著作進行詳細注釋。全書不僅梳理概括該著作的整體結構和論證綱要,而且在大量吸收英德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逐段注釋、分析和闡述該著作的具體論證和論述,經(jīng)常根據(jù)德文
本書以新時代共享發(fā)展理念的科學內(nèi)涵、唯物史觀理論基石、唯物辯證思維以及實踐路向、價值邏輯等為研究對象,深入把握共享發(fā)展理念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策略。共享發(fā)展理念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共享思想、社會公正理論、社會有機體理論等,深化了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規(guī)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共享發(fā)展理念確立了全面建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