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哪里發(fā)現(xiàn)問題?什么是有價值的問題?研究性提問的針對點是什么?如何拎出未解的困惑?如何挖出問題的研究價值?如何提升問題的一般化水平?分析框架與提問有何關系?理論對于提問有什么作用?個人經(jīng)驗及倫理對提問有何限定?……針對提問的50個問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張靜教授在《學習提問:如何提出有價值的研究問題》一書中進行了鞭辟入里
《牛津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具有權威性和綜合性的單卷本哲學史,充分體現(xiàn)了牛津版思想史著作的特點。該書包括古代哲學、中世紀哲學、從笛卡兒到康德的近代哲學、康德之后的歐洲大陸哲學、從密爾到維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學以及西方政治哲學。其作者皆為一流的哲學史家,以清晰精練的文筆,深入淺出地勾勒了博大精深的西方哲學的歷程和重要思想。與充斥
杜道堅(1237—1318年),字處逸,自號南谷子,安徽當涂人,宋元之際著名道教學者,道教茅山派重要代表人物,撰《道德玄經(jīng)原旨》《玄經(jīng)原旨發(fā)揮》等書!兜赖滦(jīng)原旨》,凡四卷。以“尊皇道”、“尚帝德”,發(fā)明“內(nèi)圣外王”為旨要。本書援儒釋老,采摭儒家性理之說,證以《五經(jīng)》《四書》之言,參以上古帝王之事,以明老孔無二道之旨
本書共分六章,主要內(nèi)容包括:儒道佛學與中國古代生態(tài)倫理文明;儒道佛學生態(tài)思想內(nèi)在結構的歷史衍化;儒道佛學生態(tài)倫理思想內(nèi)在結構的基本精神;儒道佛學生態(tài)倫理思想“三位一體”內(nèi)在結構比較分析等。
本書共分十二章和一個重要的附贈閱讀部分,主要是一些同領域的著名專家的采訪討論記錄。本書對睡眠中的自我意象做了全面的介紹,并且對如何管理自己的夢中自我意象提出了作者的方法。此外,本書的一個重要的中心,是作者認為,自我意象的科學管理和主觀引導,以及積極科學地利用夢中的潛意識自我,按照潛意識行動,會有助于人們逐步地改善社會形
《具身認知科學:歷史動因與未來愿景》一書考察了認知科學中具身性問題的歷史動因,旨在揭示認知科學具身性進路存在的方法論問題,指出在未來的發(fā)展前景中,具身認知科學必須摒棄輕視哲學這一固有偏見,以一種開放性的視角將對心身關系問題的關注轉化為對心智起源問題的研究。同時,作者展望了具身認知科學的未來愿景,即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跨
《見識》是硅谷投資人、文津圖書獎得主吳軍博士首部認知升級類著作。吳軍認為,與其他外部資源或者個人因素相比,個人的成就首先取決于見識。因此在書中,他將自己的經(jīng)歷和身邊那些時代先行者的經(jīng)驗,以鮮明睿智的方式闡述出來,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值得深度思考的看待世界與看待問題的視角!兑娮R》首版問世7年來,銷量已逾百萬冊。
《潛書》是清初思想家唐甄的子學著作,全書97篇,闡述了唐甄的學術思想和政治主張。唐甄是清初的重要思想家,有學者將其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清初四大家”。唐甄有鑒于明末政治腐敗和農(nóng)民起義的教訓,政治思想上批評封建專制思想,關心民間疾苦,提出“省刑”“富民”等政治改革主張;學術思想方面,反對空談心性,強調(diào)事功,有一
本書從應用者的視角,詳細介紹了追蹤數(shù)據(jù)分析中常用的潛變量增長曲線模型、潛變量混合增長模型、交叉滯后模型和潛在分數(shù)變化模型等。同時,結合追蹤研究的最新進展,本書簡要介紹了密集追蹤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的新發(fā)展,并就模型選擇、測量時間間隔、樣本量、個體內(nèi)變異與個體間變異等議題進行了討論。
本書對法語世界的孔子形象“注視者”對孔子文化的接受狀況進行了歷時性研究,在此基礎上總結法語世界孔子形象形成的背后原因和影響因素。本書的研究對主要法語國家的孔子文化研究資料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梳理,以多元視角對法語世界的孔子形象進行歷史考察和現(xiàn)實定位,既豐富了“孔子的海外形象”研究,同時全面系統(tǒng)整理了儒家文化在法語世界的影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