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的面貌相當復雜,老子、黃帝、莊子等代表人物都有其兩面性。其實,“道家”是秦漢后追溯出來的,先秦無此學派。本書上溯老子、莊子、黃帝、屈原的思想直到文化初源――莊子稱之為“古之道術”。道家諸子所繼承的古之道術各不相同,作者追溯道家的源頭,探索黃老、老莊的演變結合過程,對理解先秦道家的復雜性做了有益的探索。除序言外,
你的頭腦在晚上、早上或一整天中,都可能會產生一些雜音或噪聲,令你很難平靜地生活。過度思考和過分憂慮、患得患失、情緒失控,是使大多數(shù)人感到抑郁甚至焦慮、失眠的根本原因。本書所涉及的,是你為什么會有某種你從來沒想過的“障礙”,以及如何接受和應對它。 全書共8章,前兩章帶你認清過度思考的本質及其產生的原因,
我們生活在時間中,總是不斷地向時間追問:如何用有限的生命創(chuàng)造無限的可能,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時間作品是什么?是做成了一件事,是過去付出的證明,是拓寬視野的窗口,是自我存在和價值的實證,是時間賦予我們的力量。作者劍飛一直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本書中,他將聚焦個體,探討個人如何運用時間把自己打造成作品。從長期主義視角、說
本書匯集了徐葆耕先生研究現(xiàn)代學術史的成果。關于清華學派的研究,徐先生著有《釋古與清華學派》一書,收錄其20世紀八九十年代撰寫的專題文章,展現(xiàn)出過人的學術敏銳。關于瑞恰慈的研究,徐先生編為《瑞恰慈:科學與詩》一書,這是一部廣泛搜羅文獻、內容相當豐富的學術史專題文獻史料集,顯示出不尚空談、踏實探究、用文獻說話的學術旨趣。此
本書為著名漢學家、比較哲學家、孔子文化獎得主安樂哲的新作。 作者對一貫主張的儒家角色倫理學進行了深度詮釋,從宇宙論基礎出發(fā)進一步揭示其思考起點——儒家過程性的人之理念:“人之成為”或“成人”。在本書中,安樂哲分析了儒家傳統(tǒng)中“關系性構成的、敘事性的、焦點—場域的人之理念”,并以之貫通“仁”“孝”“禮”“和”等儒家經典
本書為教師教育“課證融合”教材叢書之一。本書將傳統(tǒng)的“心理學”課程固有的知識框架結合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內容,進行整合重組,從“心理學概述”“認知發(fā)展與教育”“情緒情感、意志的發(fā)展與教育”“個性發(fā)展與教育”等方面進行知識介紹和總結。每章設置“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學習導引”“章節(jié)正文”“本章小結”“知識結構”,并配上相應
戰(zhàn)爭、選舉、犯罪、稅收、貧困等政治和社會議題總能引起兩派人針鋒相對的論戰(zhàn)。有心之人不難發(fā)現(xiàn),同一派人在主題相距甚遠的議題上也總會站在一起。其中原因為何? 托馬斯·索維爾認為,一切論爭歸根結底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性的觀念的沖突。所以,對人性持有相同觀念的人,無論身份、財富、價值排序相差多大,在論戰(zhàn)中總會選擇同
未來思維是一種從想象力出發(fā),在具體行動中將未來的多元可能性逐一落地的思考和實踐方式。在未來思維模型中,想象是第一法則,行動緊隨其后,遠景目標被拆解為具體目標,通過未來投射步驟,實現(xiàn)未來場景的現(xiàn)實化。英特爾第一位首席未來學家布萊恩·D.約翰遜,一直以想象和設計未來為主要工作。25年來他幫助硅谷科技公司、成長
身處數(shù)字時代,我們比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代都更容易上癮。上癮不只與酒精、藥物等化學物質有關,更加隱蔽不易被覺察的是行為,上癮,就是那些做了之后感覺不錯,情不自禁還想做,哪怕長期看來會給自己帶來嚴重傷害的行為,如暴食、購物、沉迷手機、刷短視頻等。本書從心理學、神經生物學和腦科學入手,解釋了上癮的生理和生理原因,揭曉了上癮的
近些年來,相對主義與建構主義的知識觀與真理觀甚囂塵上,甚至成為了學術界的正統(tǒng)觀點。保羅·博格西昂在本書中檢驗了這些觀點,指出它們的根本缺陷,表明哲學仍然為常識提供堅若磐石的根基,即我們能夠對事物達成客觀理性的信念,而這種信念與認識者的社會和文化視角沒有關聯(lián)。博格西昂的這本小書系統(tǒng)梳理了建構主義的缺陷,在他看來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