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收錄了1898-1928年間,梁啟超寫給夫人和孩子們的一百多封書信,每一封信都飽含著對妻兒的真切關懷。梁啟超在寫給子女的信中,沒有居高臨下的威嚴、不茍言笑的古板,或枯燥乏味的說教,而是以平和的筆調、開明的思想、像朋友一樣的方式,將毫不掩飾的慈父之愛表達出來,如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在不經意之間表露出立身處世的原則
本書邀請中國城市規(guī)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崔功豪教授、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zhèn)改革發(fā)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南京大學美學與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潘知常教授、江蘇創(chuàng)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專家葉南客研究員、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周琦教授、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鴻雁教授等數(shù)十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從城市設計、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美學藝術、
本書以“致瓦格納”為序言,下分為25節(jié)。作為一部美學經典,尼采在書中解開悲劇美學之謎,即希臘悲劇是由于日神阿波羅精神與酒神狄奧尼索斯精神的對抗與調和而產生的,并以酒神精神為主導;主張在悲劇的痛苦中感受到一種更高的、征服的歡樂,看到生命乃永恒的美。作為尼采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著作,本書既是尼采哲學的誕生地,也是理解尼采全部美
本書從禪宗眾多語錄中選取最經典、最精彩、最有啟迪意義的語錄和案例,并作分類。每一語錄,有注釋,有鑒賞。全書約100萬字,并有相關附錄。麻天祥,武漢大學哲學教授。專治學術思想史、佛學。禪宗語錄,言簡意賅,極富意蘊,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其本身也是可供鑒賞的文學作品。本書從禪宗眾多語錄中選取最經典、最精彩、最有啟迪意義的語錄
本書為研究漢代民間信仰的集成之作,作者通過文獻,結合大量的新出土的簡牘資料,對漢代的民間信仰做了系統(tǒng)性的梳理與研究。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信仰、疾病與醫(yī)療信仰以及其他信仰。而醫(yī)療信仰的考察為本書的重點,作者剝絲抽繭,非常敏銳地發(fā)現(xiàn),在官方文獻極力淡化巫鬼的敘述中,在民間,尤其是底層民眾的信仰世界中,巫鬼直接
本書內容主要以傳統(tǒng)的法國邏輯體系為基礎,融入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正確定位邏輯學的對象和作用,從科學方法論出發(fā),厘清了邏輯學和科學方法論的關系,也厘清了邏輯學與其他交叉學科等關系。本書1934年作為安徽大學教科書使用,1960年、1962年作為原華中師范學院(現(xiàn)華中師范大學)教科書使用,為中國哲學和邏
本書從“泰州學案”的重新厘定著手,暫時擱置了那些沒有明確師承關系的所謂泰州學人,集中探討了王艮、王襞、王棟、顏均、何心隱、羅汝芳的思想學說。通過對其思想及行為的分析以略窺“泰州學派”的思想全貌。本書分析發(fā)現(xiàn)泰州學派的思想特征有濃厚的社會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場大多有取于陽明心學的“現(xiàn)成良知”說,同時又有“
本書選擇朱松、劉子暈劉勉之、胡憲、范如圭、李侗和黃中等七位朱熹的老師作為研究對象,探究朱子業(yè)師的人格修養(yǎng)與教化精神,抓住講人、敘事、究理三大要素,圍繞德行、學問與事功三大塊而展開闡述思想者的思想來源、思想形成與思想結構,以及考察這些思想在學術教化、政治教化、人倫教化方面所產生的效應,以此揭示師道的傳承及其演進的文化意涵
本書闡述朱熹思想的學術文化淵源,朱熹與朱子學派的形成,朱熹的政治思想,朱熹的哲學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文學思想,朱熹的自然科學思想,朱熹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朱熹的社會教化思想,朱熹理學與心學思想的發(fā)展,朱熹在傳統(tǒng)文化史上的地位與影響,朱子學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等,論述朱熹的理學體系是新儒學(即理學)之大成者,開創(chuàng)中國傳
本書內容豐富,“詞旨辨博”,尤其是對社會和文學,頗能“越世高談,自開戶牖”,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文化遺產。整理者四川大學著名學者楊明照先生,以《平津館叢書》原刻本為底本,再參校明《正統(tǒng)道藏》本、魯藩承訓書院本、吉藩崇德書院本、舊寫本、慎懋官本、盧舜治本、清柏筠堂本、文溯閣《四庫全書》本、王謨《